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品鉴赏:汉代出廓璧

(2012-03-19 22:15:42)
标签:

八骏堂

风起涟漪

汉代

玉璧

文化

http://s3/middle/5d2aec1cgbb994a861702&690

 
http://s14/middle/5d2aec1cgbb994d536f1d&690

http://s10/middle/5d2aec1cgbb994e722e19&690

http://s15/middle/5d2aec1cg7928f054614e&690
http://s3/middle/5d2aec1cg794b4c502e42&690  虽经过修饰打磨,仍然局部清晰看到程钻打孔后拉丝工的镂空雕



玉璧之求证与畅想

玉润墨香

http://s14/bmiddle/50a1c751gbb9446e5617d&690

台北故宫馆藏战国乳钉纹和田白玉璧


《雅尔》曰:“肉倍好谓之璧”。翻看史书《周礼》曰:“苍璧礼天”,这可能是现代人能够找到有关玉璧的最早文字记载。单就“玉”字而言,甲骨文中写为一竖四横,如同一串烤羊肉一般。亦有金文另有一说,臧震先生解读为:辟,劈,聂,“牒,薄切肉也”。根据实物考证现代考古发现玉璧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量的玉石器出现,特别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玉器,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成就。其纹饰可分素、蒲、谷、蚕、云、席、涡、鳞、乳钉、龙凤、兽鸟花草等,其用途有执系不同,其形制则见圆、方、出廓、双联、有领(凸唇)、有牙、玄纹分区诸类,其工艺采用阴、镂、浮、去地、双阴、起阳等多种手法,其材料更是涵盖美石矣。玉璧乃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承载文化底蕴最为丰富,延续历史最为漫长重要的瑞玉之一,曾为天子礼天之器,在三礼(《周礼》、《仪礼》、《礼祀》)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之圆玉,有璧、瑗、环、玦四种之分,其在作用处理上作用各有不同。璧,按古文献记载和后人推测,首为祭器,可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用之。次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为身份的标志(《周礼春官宗伯·典瑞》所云:“子执毅璧,男执蒲璧”之类。另为佩饰,也作珐码用以为衡。还可作辟邪和防腐用。瑗,主要用以召人。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都要命人拿着瑗,权作信物。环,主要用以君免臣罪,许回复任;玦则表示君臣关系已经断绝,返回无望。《荀子·大略》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边境,或远离京都的地方),三年不敢去(离开),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


关于璧在民间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其中“和氏璧”的故事则妇孺皆知。传说在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中偶得一块珍贵璞玉,并将其献予历王,王使玉工识之,谓乃石头,故王以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玉,武王仍以欺君之罪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之下。文王派人问之,卞答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诳。”文王即命人剖璞,果见真是稀世之玉,然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另一则是战国时,赵慧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时秦强赵弱,赵王惟恐给了璧,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他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后来蔺相如至秦献璧,见秦王无意偿城,就设法取回原璧。后用“还璧归赵”典故比喻物归原主。


璧的形成起源应该说是当时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中体现的一种形象思维和追求。它与人们为祈求大自然赋予风调雨顺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所谓的形象思维,指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无限向往。这种向往演变成将人们当时拥有最最精美贵重的财产供奉给天地河山,以祈福它们给人间带来宠幸,化解那些不可抗力的灾难。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族群贫富之间产生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分化,管理者增添了玉和玉器更多神灵和迷信的想象,在附加了更多思维空间的色彩与玉器内涵之后,形成了一套逐渐完善的以玉和玉器为代表的神灵之说,并演变完成了从美石美玉到神玉的初始。商周时期为玉璧工艺和内涵的发展时期,为贵族专用礼器。 历史上第一个对玉德进行系统论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管仲是治国奇才,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著有《管子》一书。在《管子》中,他首次对玉德进行赞美,指出玉有九德。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管仲去世一百多年后,对玉德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并将美玉刻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可以这么说,孔子已把玉的文化含义发挥到了极致由于管仲、孔子的大力推崇,有力地推动了那个时期玉文化的发展,使玉在艺术品的地位几乎无与伦比,并将玉器的附加内涵运用比喻的手法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周礼·考工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对应了王者用玉的严格规定之说,成为人们权力的标志和等级制度的象征。“玉德”之说将各种形制玉器作了总结性的归纳。尤其是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德简化定义玉有五德:温润是仁;通过表面的纹理可以知道里面的结构是义;声音悠扬远闻是智;可折不可屈是勇;锐利而不伤人是洁。)从周开始造就了从神玉到王玉的过渡,这种王玉理念的治玉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直延续到清末。由于玉器的精美和取之不易,再加有其丰厚的文化承载,玉文化的延续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玉璧作为“六瑞”之魁更是在其中占了显著位置。


璧,她因一部《周礼》占了六瑞之魁,肃然奉为“礼”之器。她因一身素裹或是精美纹饰,祈福天地同在之中降瑞祈福着山河在动静之中除灾,祈福着万物在相依之中和谐,她其折服人类的伍德约束着人们的浮躁和张扬。她天方地圆,穿梭与神袛的戚戚私语交流之中。神灵降临的小屋说,她是宗庙祭祀时祖先灵魂来去受用,气度不凡的图腾纹饰却认为她是灵魂的主题,“苍璧礼天”却也叙说着祖先崇拜的诗韵。是财富?是佳礼?是……或许?她中华这个多民族文明意识集合体的中国文明历史史河激流中,显得是那么的厚实,她承载的故事依然是一个千古之谜。

http://s2/bmiddle/50a1c751gbb9456647971&690

良渚文化玉璧

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钟介村出土

http://s2/bmiddle/50a1c751gbb9459e7f881&690

人龙纹玉璧

西周晚期 陕西长安普渡村出土

http://s11/bmiddle/50a1c751gbb945a467d0a&690

谷纹玉璧

战国早期 河南辉县赵固村出土

http://s12/bmiddle/50a1c751gbb945cc2843b&690

涡纹玉璧

战国中期 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http://s6/bmiddle/50a1c751gbb945f23bcb5&690

 

战国 卷云纹玉璧

http://s11/bmiddle/50a1c751gbb945f6b133a&690

战国 卷云纹玉璧

http://s7/bmiddle/50a1c751gbb9464aea7c6&690

战国 谷文玉璧

http://s7/bmiddle/50a1c751gbb94670249c6&690

西汉 龙纹玉璧

http://s12/bmiddle/50a1c751gbb946730e85b&690

西汉 龙纹玉璧

http://s15/bmiddle/50a1c751gbb946dfae6ee&690

玉三牙璧

龙山文化 山东胶县三里河墓葬出土

以上相片为国家博物馆馆藏玉器


http://s14/bmiddle/50a1c751gbb9470417d2d&690

天门县石家河乡孙家岗出土玉璧

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所藏

http://s12/bmiddle/50a1c751gbb9471704eab&690

天门县石家河乡孙家岗出土玉璧

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所藏

http://s4/bmiddle/50a1c751gbb947193e023&690

天门县石家河乡孙家岗出土玉璧

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所藏

http://s5/bmiddle/50a1c751gbb9479a09914&690

长乐白玉出廓璧 故宫博物院馆藏

http://s10/bmiddle/50a1c751g792872d502f9&690

和田青玉蒲纹壁

西汉 徐州龟山出土

http://s3/bmiddle/50a1c751gbb948054d452&690

以上一组成像为河南虢国墓出土部分玉璧

http://s3/bmiddle/50a1c751gbb9483611ad2&690

http://s3/bmiddle/50a1c751gbb94837d83c2&690

以上一组成像玉璧为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玉璧

http://s3/bmiddle/50a1c751gbb9485817ed2&690

以上成像玉璧为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汉王墓出土

http://s9/bmiddle/50a1c751gbb94871f6be8&690

四川成都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馆藏玉璧

http://s3/bmiddle/50a1c751gbb9489cee1b2&690

牛河梁第二号地点一号冢二十一号墓出土玉璧

http://s4/bmiddle/50a1c751gbb948b7b0cf3&690

牛河梁第二号地点一号冢二十一号墓出土双联玉璧

http://s13/bmiddle/50a1c751gbb948e35106c&690

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一号墓出土玉璧

http://s1/bmiddle/50a1c751gbb9492de61d0&690

以上成像为山西博物院馆藏玉璧

http://s11/bmiddle/50a1c751gbb9495a115da&690

上海博物馆馆藏玉璧

http://s6/bmiddle/50a1c751gbb9497e4d155&690

首都博物馆馆藏玉璧

http://s3/bmiddle/50a1c751gbb949afd49d2&690

蟠螭纹璧型佩

江苏无锡鸿山贵族墓地出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