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童心鉴玉
童心鉴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00
  • 关注人气:7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2012-03-02 14:58:40)
标签:

八骏堂

风起涟漪

汉代

古玉

玉器

 

http://s13/middle/5d2aec1cgba3d2121449c&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12/middle/5d2aec1cgba41bb93c28b&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14/middle/5d2aec1cgba41be7ed1dd&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11/mw690/5d2aec1cgd06c403bb51a&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沁色对比,上海博物馆 西汉)

http://s3/middle/5d2aec1cgc35966f270f2&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洒金沁色深入肌理犹如一体,金碧辉煌!
   
(岳山先生语录)汉代琢玉在继承战国特征的基础上,出现一些创新,其特点: 

一是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较前增多;

二是纹饰以神奇神秘为主,形神兼备,非对称纹饰增多;

三是铭文玉器增多,尤其东汉出现镂刻的“长乐”、“益寿”、“宜子孙”等铭文璧,特色明显。

四是龙、凤、螭纹发生变化。如“S”龙形变为爬行状,并出现眉骨高起、有四足、吐长舌、口含珠宝、个别身上有鳞甲。螭龙之态,由战国的侧首侧视转变为正面正视形,由张牙舞爪变为合口形;

五是新纹饰较多,圆圈纹、云气纹、流云纹、短平行毛发纹、细如毛发的游丝纹和斜刻而成的 “汉八刀”饰纹等。 

汉代玉器总体上用玉精良,做工精细,刀法苍劲,转折有序,造型优美。其风格浑厚豪放,气势磅礴,境界高远,出神入化,展现了大汉之风。这一时期玉器享乐性、象征性的特点较突出。

汉代墓修的较好,厚葬之风盛行,生前用的玉器陪葬的数量较大、质量也高。由于保存条件的改善,汉代古玉的包浆、沁色等质地品相总体上较好,精品较多,但葬玉的质、工及品相比生前用玉要逊色的多。

http://s8/middle/5d2aec1cgba3d23669017&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8/middle/5d2aec1cgba41ac97df07&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7/middle/5d2aec1cg7906946d48f6&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汉代出廓璧,坑口为西北红土地干坑,老土大红沁深入,和田白玉。石灰沁侵蚀。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沁得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八骏堂藏品

 

(鉴定师:秦锦贵     实物上手断代:汉代

秦锦贵  从事文博工作三十余年。期间分别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文化部文物局扬州文物培训中心进行过系统的文博鉴定,专业学习。1985-1986曾受教于中国美院教授,为了有助于搞好鉴定工作,曾于西泠印社社长刘江老师学习,并参与七年以上鉴定工作。现具备文博专业的任职资格,为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文物鉴定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擅长对历史陶瓷器、玉器、字画、印章等艺术品的评估鉴赏。评估鉴赏经验丰富,并获得众多收藏家认可及肯定。)

 参考出土文物——

沁色比较:老土大红色

http://s4/middle/5d2aec1cgba54bda983a3&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下两件,存疑
http://s7/middle/5d2aec1cgba54cb97cdc6&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12/middle/5d2aec1cgba550890c81b&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15/middle/5d2aec1cgbaa3a7c226be&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馆藏 西汉 白玉杯

造型比较

http://s16/middle/5d2aec1cgba40ba902a0f&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1/middle/5d2aec1cgbabcbffa9e20&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11/middle/5d2aec1cgbabccd57d0ea&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9/mw690/001HMAaggy6FGzfuUtOb8&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8/middle/5d2aec1cgba40bdb40247&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6/middle/5d2aec1cgba419784a3e5&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3/middle/5d2aec1cgba40bf2db312&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http://s4/middle/5d2aec1cg7906aa3ef2e3&690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转文——浅谈汉代玉璧

 丁哲                                            

《说文》所载:“璧,瑞玉,圜也。”

《周礼》记有:“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为久远的器类之一。其存在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在近七千年的漫长岁月之中,玉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存中就有数量较多且制作较为精美的玉璧发现,其后绵延发展于殷商、两周直至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玉文化繁荣的两汉达到鼎盛。汉代的玉璧主要用于礼仪、陪葬,有的玉璧也可用来装饰墙壁或作为嵌饰装点铜枕和带钩;一些较小的玉璧用作组玉佩的一部分供佩系,亦被称作系璧。

此期玉璧按形制可分为六式:

一式 玉璧表面光素无纹,又称素璧。

二式玉璧表面布满一种纹饰,如蒲纹、谷纹、云纹、齿纹乳钉纹、列星纹以及各种镂空纹饰。(图二)谷纹玉璧,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外径11.6、内径4.3、厚0.4厘米,青玉质,有白色斑点,器两面纹饰相同,内外边廓内布满排列有序的谷纹,纹样精细。

三式多层纹饰玉璧即在内层简单的谷纹或蒲纹之外,另有一层相互交缠、分布匀称的图案化兽面纹或凤鸟纹,此外在两种纹饰之间有饰以一组绳纹。(图三)兽面纹、蒲纹、绳纹玉璧,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外径21.2、内径2.2、厚0.6厘米,青玉质,器两面纹饰相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外区为兽面纹,内区为谷纹,中部以绳纹相隔,雕琢规整。

四式出廓璧即在二式、三式玉璧的外缘轮廓处附设各种镂空纹饰。镂空纹饰的内容主要有龙纹、螭纹以及“长乐”、“万寿”、“长宜子孙”等吉祥文字。(图四)双龙谷纹璧,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通长25.9、外径13.4、内径4.2、厚0.6厘米,玉质晶莹洁白,玉璧两面琢刻谷纹,缘周起棱,璧的上端有透雕双龙卷云纹,纹样精美,造型生动,是汉代玉器的珍品。

五式双联璧为两形制相同的玉璧外切相连组成。器形独特少见,迄今仅有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图五),长12.4、通高7.6、璧径6.2、孔径2、厚0.4厘米,黄白色青玉,有白斑,背面受沁有剥蚀,两圆璧外切并连,相连处上下方均有透雕附设纹饰,两璧形制相同,饰谷纹,下方附设一对展翅相对的透雕凤鸟纹,上方为卷云纹,造型别致,为汉玉少见。

六式重环璧即把玉璧透雕为大玉璧内含小玉璧的重环状。如河北定县40号墓出土的一件(图六),长6.7、宽3.6厘米,玉为青褐色,两面纹饰相同,内含云纹小玉璧,外套谷纹大玉璧,璧外侧透雕对称凤鸟纹,凤圆目尖喙,身体卷曲,形象生动。

汉代玉璧通常尺寸较大略厚、剖面平直,边沿较战国为宽。用玉质地较佳,多用深绿、灰绿色青玉以及白玉。器物表面呈现出灰白、褐红、绿等色彩,这与玉器对外来离子的吸附有关,也就是常说的沁色。自在战国以降,制玉工具更新发展,工艺技术显著提高。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汉代玉璧在制作工艺痕迹上有以下特征,可为汉代玉璧断代鉴定所借鉴:

1边缘、孔壁的修整

由于大口径圆管的应用,玉璧边缘制作较为规整,不见有新石器时代、商周玉璧上常见的喇叭孔现象。在玉璧的内外边缘常有大口径圆管琢磨的细利的旋转痕出现。

2“游丝毛雕“技法

多层纹饰玉璧的兽面纹、凤鸟纹和绳纹部分皆以“游丝毛雕”技法雕琢。“游丝毛雕”技法雕琢中,砣刀是主要的制作工具,所谓砣刀就是一种旋转的轮子,轮子的磨痕中间深、两边浅,轮子在转弯之时,只能一下一下的转,使线和线连成了弯,这样在转弯处就多见歧出线纹。砣刀在进行细雕时由断线连接成长线条构图,这一刀一刀地琢磨形成了由很多短线条组成的连贯,深浅一致, 遒劲自然、纤毫毕现的长阴刻细线(图七)。

3谷纹、蒲纹的制作

谷纹、蒲纹是汉代玉璧上最常见的两种纹饰,二者多作浅浮雕状,触摸有凸起、圆滑之感;此期谷纹、蒲纹颗粒较大且排列整齐稀疏。谷纹、蒲纹的制作方法相近,皆为用横线或斜线把玉璧表面分割成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打格),在加以修琢而成;无非前者用细线打小格,后者用浅而宽的粗线打大格。汉璧的地子较战国时为浅且琢磨不甚精细,一般都留有打格的痕迹,蒲纹的格痕常有玻璃光出现(图八)。

有汉一朝,玉璧发现之多,器形、纹饰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为各代玉璧之冠,是古代玉璧发展的鼎盛阶段。研究汉代出土玉璧的时代特征、制作工艺,提出断代依据,对汉代玉器、历代玉璧的研究以及传世古玉器的鉴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一)(图九1、2、3)

 

               http://s4/middle/63a9bc93t998948b9c5f3&690

http://s10/middle/63a9bc93t998948f6cbe9&690

http://s13/middle/63a9bc93t9989495267ec&690

http://s1/middle/63a9bc93t9989499ea660&690

http://s9/middle/63a9bc93t998949fa3438&690

http://s10/middle/63a9bc93t99894a374c59&690

http://s7/middle/63a9bc93t99894b86ec56&690

http://s15/middle/63a9bc93t99894c2ed5ee&690

 

资料:

最有生命力的礼器——璧
起源:据研究璧由石斧演化而来。产生最早,使用年代之长,数量之多,出土地
      域之广是其它玉器无法相提并论的。
用途:主要作礼器:祭天,即“以苍璧礼天”;还可作礼玉:随葬品;也可作饰玉:
      小于5cm的璧。
演变: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玉璧不断发展演变,见下图。

http://course.cug.edu.cn/cugFirst/jade_culture/imange/c5-27.jpg出廓璧" TITLE="精品鉴赏:汉 出廓璧" />
起始期——新石器时代到夏代
●数量少,大而厚,状近方形。
●素面为主,极少有纹饰,如山鸟纹。
●厚薄不均,有砣切痕,边缘钝刃形。
●孔不在正中,孔有对钻痕。
●玉质不佳,青灰色、灰白色。
相对衰落期——商周时期 ● 晚商有出土,少;周代稍多,器壁厚约0.7cm,大小不等,直径几厘米到80厘米 ● 大者多素面,小者有纹饰:弦纹、云纹、龙、凤、鸟纹。
● 内缘略厚于外缘,璧面平整,边缘圆角形。
● 中孔内壁光滑,无对钻痕迹。
● 青白玉为主。 春秋时期 ▲ 玉璧较前期稍多,有大有小。
▲ 素面璧仍较多。纹饰主体是勾云纹和圆圈纹构成的侧面兽头,璧边饰绞丝纹(绹 纹)。
▲ 采用浅浮雕工艺。
▲ 玉质以青玉为主。 鼎盛时期——1、战国时期 ◆ 玉璧出土多。 出现新形制:出廓璧,璧的内外缘起边线,有断面呈八角形、菱 形、椭圆形的玉璧。
◆ 纹饰丰富,出现谷纹璧、蒲纹璧,还有多层纹饰璧:谷纹+蒲纹+龙凤纹。还有兽 面纹、镂雕龙纹和螭纹。
◆ 厚薄均匀,工艺精细, 出廓部分镂雕。
◆ 玉质以和田玉为主。

鼎盛时期——2、汉代
▲ 出土玉璧多。与战国相比,璧体较大、略厚、边缘略宽、出廓变长 。
▲ 仍有谷纹、蒲纹,但大而疏;出现刻文字璧、乳钉纹、朱雀纹
▲ 出廓、镂雕进一步发展,出廓部分变长、纹饰更精,璧本身只有简单的纹饰。
▲ 玉质以和田玉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的玉璧少,主要继承东汉的余风。 仿古期——唐--清代 ◆ 出土品少,主要是传世品。形制和纹饰多仿古,除圆形外、出现长方圆形、椭 圆形。 ◆ 唐代出现花卉纹,清朝有阔带几何纹。
◆ 注重龙、螭内部刻画,使之形象生动;多层透雕,立体感强。
◆ 玉质多为白玉,其次是青玉。

 

资料——

图说邳州仿古玉器之---白玉材质辩真赝

文浩说玉

玉器的仿制一般最少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那就是特定的材质,特定的纹饰,特定的时代工艺,特定的古玉器自然的成气后风化和沁色,缺一不可,要做到这个几点完全一模一样,我认为是绝无可能。

    都知道古人对玉颜色的评价是玉分五色,白,黄,墨,青,碧,所谓五色相宣,千名尽出,当然还有尚无定论的赤玉,对玉材质的评价是致密,坚硬,温、肥、厚,常为肥物所染,半透不透,温润,莹洁,古来君子如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喜欢玉器的人,第一课就是玉色和材质的辨别,那么,到底真品古玉器和现在的邳州仿古玉器的材质有什么区别呢?真的已经做到足以以假乱真了吗?我们先从白玉说起。

     一说起白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羊脂白玉,玉质的好坏,现代人都是以白不白来衡量,而忽略了玉质本身的好坏,那么。我们先了看看古人是怎么评论玉质的。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另有说,君王无德,不可陪葬玉器。

     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许慎对玉颜色的要求,只说了玉的品德和品质的好坏,陕西的李婷对说文解字的一百二十六给带玉的字进行考证和解释,珂、斌、璃、璋、玲、琚、 璜、玖、艰、砑、琏、殉、瑭、难、瑁、磴、圩、瓒、碧、 琨、珉、瑶”等字均表示“似玉的石头”,大致分为“石之 似玉者”、“石之次玉者”、“石之美者”三种,从说文解字上大体可以看出古人对玉的了解,大体上可分为白、赤、青三种,对玉德赞美是以“鲜”为主,也没有主要突出以白色为主。那么什么时候玉开始以白为贵的呢?是从乾隆开始的,他说“五色自当白为首” ,奠定了白玉的基础。

    而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的玉器在对颜色的讲究是用在对应天地四方的,《周礼.春秋.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是为六器。而这里的玉器的颜色是和方位有关系的。降至明代,《天工开物》中有记载:“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于阗是藏语,意为“产玉石的地方”,古于阗就是现在的新疆和田。

    对于前面的一些回顾,只不过说明了在战国和汉代的古代玉器中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追逐白玉和羊脂白玉,还是比较重视首德次符的玉质,就是玉的质地一定要好,颜色是其次,这个就是古人的相玉术。那么我们就简单说说常见的战国和汉代玉器的中的白玉,到底是什么样的白玉。

   文革期间的考古所副所长夏鼐先生曾经说过汉代玉器中,“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这个是我们在近代可以看到的玉器大家的对汉代玉器颜色的点评,那么为什么夏鼐先生会认为汉代玉料白色的多数是羊脂白玉,而且是乳白色的呢?而且夏鼐先生还说过,汉代白玉材质里面有云絮状的物质的,可以从夏鼐先生的判断和现代出土的战国汉代玉器材质上可以看出,虽然古人没有对颜色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对材质本身却是要求甚严,在这样严格要求下的玉料,不管是什么颜色,自然就是致密坚硬的,温润莹泽的,而恰恰是这样的要求,才体现了我们现在真正的羊脂白玉的要求。而不是光看玉白不白,而完全不考虑材质的致密等程度。

   那么战国和汉代的白玉器到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除了我们现在夏鼐先生讲到的白玉特征,还有一种,就是白玉里面有墨点的,其实严格讲是墨玉的一种,只不过白色较多,而墨的成分是点墨状,星星点点,如雾是霁,不注意,还看不出来。http://s9/bmiddle/681345dbnba51cf618b88&690


http://s15/bmiddle/681345dbn79082e57e44e&690

http://s5/bmiddle/681345dbnba51cf909084&690

http://s5/bmiddle/681345dbnba51cfa14a74&690

http://s2/bmiddle/681345dbnba51cfbddce1&690

http://s15/bmiddle/681345dbnba51cfc860ae&690

http://s4/bmiddle/681345dbnba51cfdab443&690

http://s1/bmiddle/681345dbnba51cfeaab80&690

http://s13/bmiddle/681345dbnba51d0571c2c&690

http://s6/bmiddle/681345dbn79082e70d0c5&690

http://s1/bmiddle/681345dbnba51d0efcfb0&690

http://s3/bmiddle/681345dbnba51d1088632&690

http://s8/bmiddle/681345dbnba51d1213b57&690

http://s2/bmiddle/681345dbnba51d11d1901&690

http://s6/bmiddle/681345dbnba51d142d2c5&690

http://s6/bmiddle/681345dbnba51d1557125&690

http://s15/bmiddle/681345dbnba51d1621ebe&690

http://s16/bmiddle/681345dbn79082e8b90cf&690

 其实到目前为止,邳州乃至全国的仿古玉器都没有使用过这样的玉料,因为,这样的玉料早在东汉前后就几乎绝种了。所以,一般来说,现在看到这样的战国和汉代的玉料的玉器,一般都不会是仿品。 

而恰恰邳州用的仿古玉器没有一件事这样材质的玉器,透闪石中德玉料而绝大部分是东北的河磨料,青海料,好一点的俄料,差一点的韩料,以及不知名的地方玉料和蛇纹石玉料,,更有甚者是用石英假冒玉料。

http://s12/bmiddle/681345dbnba523767ee1b&690

http://s5/bmiddle/681345dbn790838d315f4&690

http://s6/bmiddle/681345dbn790838d9729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