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参考》张亚芬:一切皆可民生
(2010-12-18 18:17:13)
标签:
杂谈 |
一切皆可民生
一、《民生大参考》的前世今生:
《民生大参考》是学习的产物,2003年我们到民生新闻的发祥地南京进行考察学习,回来后2004年就创办了河南第一档真正意义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大参考》。《民生大参考》开播之后,可以说改变了河南地面频道的新闻格局,栏目收视率和美誉度也节节攀升,栏目最高收视从2004年开办之初的0.6%到2007年的7.16%,再到2008年创新高9.78%,栏目同时段竞争力在河南所有能收看到的频道里名列前两位。栏目创收占频道创收的60%。2005年到2007年,《民生大参考》栏目连续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十佳栏目奖。 2008年《民生大参考》栏目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银奖。
《民生大参考》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2006年,《民生大参考》的诞生,民生地位的确立,当时我们更多的是模仿,所有的版块设置几乎跟《南京零距离》一模一样,虽然是模仿,但是因为河南本地独此一家,再加上民生新闻特有的草根情节,所以我们迅速蹿红。第二阶段,2006年—2008年,《民生大参考》的规模发展和品牌衍生阶段,这三年里,我们《民生大参考》从原来的的日播50分钟,发展到日播120分钟的品牌栏目群,包括30分钟的《民生大参考之第一现场》,60分钟的《民生大参考》,30分钟的《民生大参考之民生映像》,这种规模化的延伸,在我看来还是简单的物理加长,也就是说三个子栏目之间无论是从选题类型还是新闻的表述方式上都没有本质差别。第三阶段:2008年下半年至今:《民生大参考》品牌优化和资源独家开发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有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一定成熟和正确,在这里我着重讲出来,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和专家的指点。
困惑:1、如何把行业新闻转化成民生新闻?
以下发言,开放式的回答三个困惑。
二、《民生大参考》的品牌优化:
1、强化核心竞争力,凸现独家概念,实现版块化运作。
1)、《民生大参考》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的生命、生存、生计、生活和情感状态。这是我们选择新闻的标尺,而不是传统的按照行业来划分的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新闻,针对新闻选题,我们提倡的是:一切皆可民生,不管这个新闻来自于哪个行业,哪条渠道,只要老百姓最关注、最需要,或者最能触及百姓的心灵,我们就去关注。因此,从栏目创立至今我们一直在尝试把时政新闻民生化、经济新闻民生化、文化科技新闻民生化等等各种行业新闻的民生化走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民生新闻要敢于触及高端机构和高端话题,比如今年3、15前,我们得知省人大将要对《河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进行修改,现在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征求民意,就迅速跟省人大进行接触,最终由省人大主办、民生“频道承办了一场立法听证会,听证会前我们播出宣传片、新闻,提出“为消费者自己立法”的口号,通过节目征集听证会代表,3月14日,两个半小时的听证会由我们独家全程录制,3、15当天《民生大参考》制作直播特别节目,在演播室请来嘉宾,利用辩论会的形式,对条例修改中关乎民生的五大焦点问题进行直播现场辩论,中间穿插听证会的现场情况,同时开通热线、短信、网络,随时搜集民众意见,在节目中进行反馈。这场特别的听证会各路媒体可以说是倾城而动,但唯有《民生大参考》用最民生的方式关注了它,解读了它。而我们对这场听证会的民生化表达,不仅在普通消费者中,也在省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形成了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比如去年奥运会前后,我们提出“奥运也民生”的理念口号,率先跟河南省体育局社会体育中心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拿到了全民健身的活动独家承办、独家发布权,以此契机,我们举办了河南家庭运动会、民间记录王、全国首位民选火炬手选拔等系列奥运民生活动,通过活动,配合宣传片、新闻,迅速在河南掀起了全民健身迎奥运的热潮,栏目从收视和创收两方面取得了双丰收。这里一点感想:往往最民生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行业机关、甚至民间团体最关注的问题,只不过是关注立场、角度和方式不一样罢了,我们民生新闻要做的就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寻找一种令官民双方都能接受的角度,这也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2)、凸显独家概念:有人会说,城市只有这么大,真正的独家新闻是不可能有的,这个观点我赞同。那么我们如何凸显独家概念呢?一句话:寻找自身的优势,挖掘别人不可替代的资源。首先:(内容上)跟很多单位通过战略合作的形式,建立独家新闻资源发布平台,比如我们跟省人大的合作,就争取来了立法听证会的独家录制权;其次(形式上)采用独家表现形式,我们现在最常用的就是新闻版块化运做,记者个性化打造。比如,同样是现场新闻,我们利用晓斌在现场这样的版块形式进行表现,新闻资源是一样的,但记者晓斌,以及晓斌在现场的观察、表述是不可替代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小莉帮忙、老蔡汇报、警官说法等新闻版块,都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民生大参考》目前的构架是前有40分钟《小莉帮忙》,中有60分钟《民生大参考》,后有30分钟《民生映像》,这三个版块目前已经完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品牌确立。第三,寻找独家的新闻落点,这是最难的,但也是我们最应该坚持的,这点专家讲得很多了,我就不多讲了。仅举一例:《长途车报警系统为何失灵》、、、、、、
2、实现四动:打动、互动、活动、联动
1)、节目从触动神经到打动人心:电视是视听艺术,节目通过触动人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最终打动人心。视觉神经:要求每条节目中必须有一个镜头让观众记住,这个可以量化。比如闻名全国的光明牛奶回奶事件,最震撼的就是一组工人剪开牛奶袋把过期奶倒进回奶罐的镜头。听觉神经:首先改变语态,寻找一种平民语态,禁止主持人配音,让记者自己给自己的节目配音,带有鲜明的记者感情印记;运用对话式语态,就象朋友在街头议论所见所闻,语态变了,关注角度自然变化,比如,某地发生车祸,传统新闻会说某时某地发生三车追尾,造成一死三伤,但邻居朋友议论肯定会说:咱小区那个老张出事了,昨天下班被车撞了,估计快不行了,这就是语态的变化。其次大量使用原汁原味的同期声,音乐、音效来强化触动听觉神经。牵动人心,打动人心:情感类故事类选题,比如《兄妹被困黑屋20年》,采用连续剧形式,从冲破阻力见到兄妹,到抬出黑屋,到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连续两个月的报道,每一次采访,每一点进展都牵动人心,创造了2008年最高收视。《民生映像》也正是因此理念创造了民生频道新的收视高度,同时段最高。
2)、立体直播互动;渠道的多样化,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友留言。形式的多样化,比如:话题讨论,公益竞拍,抽奖,热线投诉,现场参与等等,通过全方位立体互动,让观众不仅仅是观众,还是节目的制造者、参与者,通过直播互动,新闻除了在现场的表现之外,在演播室由观众和主持人对新闻完成了二次加工,这样演播室也变成第一新闻现场。再比如小莉帮忙,我们引进小莉帮忙援助团的概念,树立小莉帮忙为人人,人人帮忙为人人的全民互助理念,既避免了记者越权包打天下的尴尬,也为栏目聚集了人气。
3)、以栏目带活动,以活动促栏目。昨天专家喜宏说,有节目没活动是万万不能的,我深以为然。比如《小莉帮忙》从3月2日扩版至40分钟以来,我们就明确提出一周一个小活动,一月一个大活动,利用活动迅速在民众中形成广泛影响力。截止目前,除了每周进社区以外,我们还组织了小莉帮忙公益拍卖、三八节魅力行、风筝节公益活动等,接下来我们还有一系列的活动会配合节目进行推广,《小莉帮忙》刚开播不到一个月,日平均收视已经突破两个点,我认为活动也有一份功劳。
3)、多媒体联动:昨天专家于丹讲竞争另一方面就是融合,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要把自己变成“八爪鱼”,跟其他不同类的媒体结成媒体联盟,在选题资源、记者资源、主持人资源、活动资源等各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并且为我所用。比如我们加入全国民生新闻网,让外地的民生新闻在本地开花,当然我们的新闻在外地点击率也很高;比如在这种思路的推动下,广播主持人、报纸评论员、网络版主首次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我们的新闻也出现在广播、报纸、网络上,这是我们节目的创新,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我们思路和胸怀的拓展:一切皆可民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