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具身”激扬学生生命张力—成都市教育科研名师专项课题开题论证会

标签:
音乐教育 |
分类: 活动简报 |
音乐“具身”激扬学生生命张力
答案详见2019年12月25日,成华音乐人聚集成华小学,用“具身”识见音乐课堂,开启新思潮—成都市教育科研名师专项课题《具身学习视野下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学生活动范式研究》开题论证会。
这场思潮,将音乐知识嵌入身体,将音乐化为情境,将音乐移情于生活,让学生的学习有场景、有事件、有角色甚至有情节,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认知与经验连接起来;学生经历了什么?“做中学”从具体的音乐作品出发,还要从音乐行为中具体的“身体”活动来感受美、理解美;“境中行”,还是从音乐作品出发,营造美学境界、人文环境,学会表达美实现情感陶冶;“玩中思”质疑问难、建构知识、高阶思维,音乐移情于生活,判断其背后与音乐相关的审美文化观念及社会人文内涵;让 “具身”活泼地发挥人本来所具有的生命力。
这场思潮,莅临的指导专家有:原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林、原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曹安玉、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李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培训中心主任杨瑜、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孙倩,同时也得到了市、区领导的支持,莅临的领导有:成都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副处长王权林、成都市教育局艺术专干郭俊宏、成华区教育局德育科副科长张熙、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沈明德、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昌淑、成都市成华小学校校长宿强。
这场思潮,从由教科院李嵘老师和成华实验小学周梦瑶指导,由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部晓执教的一节优质课例《走进音乐剧》开启,本节课从教师的示范表演开始,把学生带入到历史长河,带入到文物的遗址带入剧情的流转,带入文化的理解,一步步点燃学生。学生从聆听、观看、互动,再到具身于音乐剧中体验、编创活动。让整节课的呈现由静态发展到动态、由感性到理性、由内在到外在表现。在具身学习下学生的心、身、境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了有具身学习理论支撑下的音乐课堂给孩子们构建了一个音乐实践的课堂、成长的课堂、文化浸润的课堂、诗于远方的课堂。
这场思潮,的缘由,“还得从2016年说起,那年我们结识了“教育戏剧”,播下了一粒戏剧的种子;2017年,初探“戏剧活动”,创意剧“小红帽”萌发了老师们的戏剧梦;2018年,构建“戏剧社团”,点燃了孩子们表演的热情;2019年,优化音乐课堂,成为了我们的新挑战。因为我们热爱戏剧,孩子们也在戏剧表演和教育戏剧课上获得了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我们期待生发出教育戏剧的具身认知理论能够给音乐课堂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引领,因此就有了关于本课题的思考...”这是教科院附小的钟丽雯校长在代表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汇报,他分别从:问题的提出-已有研究评述-关键词界定-相关理论基础和创新点-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措施-预期成效-研究保障九个方面进行了报告。为全区的小专题研究呈现了一个模板,让更多的学校可以搭上课题研究的快车。
这场思潮,有思考、有改变、有创新。但依旧在探索的道路上,有幸的是在这路上有专家的鼓励、支持和建议。周林老师说:“教育科研的目的是研究教育实践改进的问题、推进的问题、发展的问题。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习人类的音乐,学习自己的音乐,我们的课堂应该多留时间给学生。”李萍老师说:“成华区在教科院李嵘老师的带领下用具身教育理论来支撑教学研究改变所有老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新的改变和突破,目前在成都市是走在前列的,起着带头作用的。具身的特点很符合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音乐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实践的课程找到了一个很适合的理论基础。”杨瑜老师说:“成华区音乐老师团队能把音乐教学中重要的问题、把老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用科研的途径来解决,把科研和日常教学联系起来,这样的科研一定是规范的同时该课题具备了三个课题研究的重要性:1、需要性2、创新性3、操作性。”曹安玉老师说:“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是具有科学性、研究性、前瞻性的,同时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孙倩老师说:“每一次的音乐教研活动总是让我很感动,我能感受到成华音乐人的吃苦耐劳和不断创新改变的精神。作为音乐老师我们要具备音乐的专业技能同时手里有具备育人的法。我们的所有的研究和育人的出发点都是我们的学生。”
蓉城小学 赵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