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音乐学科唱歌教学的实用模式
提要:本文结合音乐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探寻出唱歌教学的基本模式:有效导入、学习歌曲和延伸拓展三大板块,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唱歌教学模式,丰富了常态课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常态课的有效性,同时也帮助了青年教师尽快走上规范教学之路。
近年来,音乐教师为推进新课改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心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师生关系更融洽了,课堂教学更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了等等。不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为此笔者特别关注了唱歌教学,发现老师们在唱歌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如:唱歌课到底应该涵盖那些内容?什么样的唱歌课才是容量饱满的、有效的课?经过长期的探索,笔者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的唱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其具体操作如下:
一、有效导入——设景扫难
新课标倡导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首因效应”,在开课时力求用最短的时间,使全班学生集中精力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所以,结合歌曲内容有效导入,为唱歌教学做好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准备,也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这是一堂课成败的第一关。
(一) 创设情景和意境
1.
语言意境。语言意境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创设教学的大背景,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低段的唱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环境描述、故事引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
2.
图画意境。图画意境就是用色彩、画面来创设教学的大背景,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学生不太熟悉的歌曲风格,如民族风格的、外国风格的、大自然风格的等等,通过真实可感的画面可以拉近教材和学生经验之间的距离。
3.
音乐意境。音乐意境就是用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来创设教学的大背景,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中高段的唱歌教学。这个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画面和故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用和声、旋律引导大家用音乐语言来创设大背景,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如创设风雨声、火车来去的声音、大自然各种声响等等,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音高感,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
4.
歌曲情境。歌曲情景就是结合歌曲本身来创设情景,这种创设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弥漫性,让学生在参与音乐中感同身受,达到熟悉旋律和理解歌曲的意境的目的,比较适合和学生生活经验基本吻合的歌曲。比如《哦,十分钟》可以让学生听着音乐的节奏把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无声地表现出来;《迷人的火塘》可以让学生根据用身边的饰物来模仿火焰,然后根据音乐旋律的起伏来做相应的表现。
(二)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
我们知道,上课前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教师应好好把握这个时段,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学科知识,解决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扫清障碍。
1.
复习旧知。在学习同一单元或者同类型音乐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复习歌曲或音乐知识入手引入新课。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复习不是一个摆设,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情地唱、奏,充分沉浸在单元的主题意境中,为学习新课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础。同时,充分有效地复习音乐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迁移也是引入新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2.
学习学科知识。包括和新课有关的音乐知识,如节奏符号、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以及歌唱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等。当然这种学习不是枯燥的训练,而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在激趣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些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音乐学科素养的基础,是绝对不能丢弃的。
3.
解决新课重难点。这里所说的新课重难点是结合教材与学生学情的重难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多维预设来应对和解决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常见的重难点有歌唱状态、音准、节奏、咬字吐字、一字多音等,可以通过手势引领、律动参与、对比听辨、识谱内化等方式帮助学生降低难度、解决难点。
二、学习歌曲——感受体验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的坚实基础。这些目标,贯穿在学习歌曲部分的三个环节中:聆听感受、学会歌曲、处理歌曲。由于识谱教学在现今课堂教学中非常缺失,所以笔者把它单列出来,重申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聆听感受
这里的聆听指倾听,也就是不看书专注地听。怎样才能掌控学生的聆听情况呢?这时的检测方式是请学生用无声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通过听觉想象勾勒出歌曲的意境、旋律走向;通过肢体的参与表现来感受体验音乐;通过音乐语言来表达音乐;通过充分地聆听感受,熟悉旋律,了解歌曲内涵,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下就是笔者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的层层深入的聆听要求:
1. 听范唱,了解歌曲内容。教师可以用表情和肢体提示关键词,让学生了解歌曲大意,培养听辨能力。
2.
听范唱,了解歌曲情绪。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歌曲的情绪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让学生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3.
听范唱,了解歌曲句段。教师可以指导货引导学生用手势或者身体语言来表现句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结构的认识。
4.
听范唱,了解前奏间奏,旋律走向。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听到前奏间奏做出正确的反映,带领学生捕捉旋律的大体走向,培养他们的乐感。
(二) 学会歌曲
学唱歌曲不是随口乱唱,而是在教师的要求和规范下根据认知特点模唱、轻声唱、会唱。所以学会歌曲这个环节必须经过以下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
听范唱,做口型模唱。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关注歌曲中的前奏间奏、音准节奏、词曲对位等,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2. 听范唱,轻声歌唱。
目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检测自己的音准节奏、词曲对位等方面是否正确,培养学生自我检测能力。
3.
自找难点,师生教唱。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内部资源,首先是生生互学,然后才是教师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听琴、教唱、识谱、对比、手势等辅助方式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4.
听琴,会唱歌曲。目的是检测前面的学习成果,享受学习效果带来的快乐,并及时做出适当的反馈和调整。
(三) 处理歌曲
在常态课中,处理歌曲这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可以和学唱歌曲相结合。教师可以在每一遍学唱的同时引领学生感受歌曲内涵,用声音来描述歌曲内涵,达到唱会和唱好的完美结合。这里所展示的处理环节,提供了精细处理歌曲的方法和手段,让“唱好”成为唱歌教学的最终目标。
1.
整体处理。整体处理是在聆听感受这个环节上衍生的,结合歌曲的形象和内涵,通过音乐的要素来体现。如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怎样表现?用什么样的演唱方法更好听?歌曲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用什么要素来表现?
2.
局部处理。抓住歌曲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形象,建立歌曲内容和学生内心的共鸣,然后通过音乐要素的改变,用歌唱的方法和技巧表现出来。如怎样唱好《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中的“幸福”?幸福是由衷的、是无忧无虑的,引导学生用弹跳的声音,中强的力度,强调
“幸福”的感觉。怎样用声音表现盛开的“花”?引导学生想象形象,口腔打开,实质唱满。怎样用声音表现“冬夜静悄悄”?引导学生在脑海里面勾勒冬夜的情景,控制好气息,用轻柔的声音表现出来。
3.
完整处理。这是结合了整体与局部的提升处理,可以结合师生自评和他评有感情的表现歌曲,可以是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整体和个体的表现力以及鉴赏评价的能力。
(四) 识谱
1.
重要性。新课标指出,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逐步提高到能够识读简单乐谱。我们知道,乐感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那么对乐谱的感知和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必须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和贯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丰富了教学容量,又提高了学生音乐素养。
2.
实时性。识谱教学的时间段可以通过教材的难易程度自由掌握,较难的歌曲可以在学会歌曲后进行识谱,易学的歌曲可以在学歌的同时进行识谱,同时识谱还可以作为解决难点的手段。在识谱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丰富,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对识谱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关注识谱的准确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的听辨和视唱能力。
三、延伸拓展——完备认知
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倡导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唱歌教学中的延伸拓展环节就搭建了基本完成这些目标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除了唱还可以尽情地奏、演、创造、表现,加强了实践、提高了认知、开阔了眼界。延伸拓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歌曲演奏
1.
竖笛演奏。根据歌曲旋律和移谱的难易程度选择演奏的内容,可以是乐句、乐段、全曲的演奏,也可以是歌曲的伴奏,如多种织体的伴奏或声部的填充等。
2.
打击乐器伴奏。教师可以出示多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来选择适合歌曲情绪的乐器和伴奏音型,教师给于正确的归纳和引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乐感。
(二)情景再现
1.
编排舞蹈。动作来源于学生,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歌曲风格、歌词大意和节奏特点来编排合适的动作,再现歌曲情景,在适当的时候做指导。如《我的家在日喀则》的舞蹈编排应该具有藏族舞蹈风格的特点,还应该表现出热爱家乡时的骄傲和自信的情绪。
2.
创编小情景。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歌曲中是各种角色进行演唱。比如:《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师生可以扮演乌鸦妈妈和小乌鸦,其他学生可以扮演森林中的树木、小动物,家里的房子、乌鸦姐姐等等,通过动作、表演、色彩、道具的辅助,让歌曲情景更加丰满。
(三)知识延展
1.
直接地。教师可以结合观看和讲授的方式,围绕歌曲主题直接讲授相关的历史、文化、风俗、背景故事等,让学生直接地储备相关知识。
2.
间接地。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艺术大师现场演出,让学生深深受到艺术震撼和艺术洗礼,从而在课后自主去了解艺术大师的生平、作品等,达到延展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这只是唱歌教学的基本模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教材呈现和不同的学情做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只要我们遵循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就一定能上出具有音乐学科特色的有效的唱歌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