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就是对于给定的教材,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找出教材的结构,即找出构成教材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层级关系(形成关系)。
二、教材分析的特性
1.综合性
我们在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并不是孤立地就教材看教材,而是综合各种和学生学习相关的因素来整体分析教材。我们要了解当前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教材、教参、相关教学资料、各类网络资源、学情等等,只有在充分掌握这些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承接性
我们知道,对于学校来说,文化传承的普及方式有三个层面:编者、教者、学者(即教材、教师、学生)。编者通过对众多文化类型的筛选、优化和整合,形成系统的教材方式呈现给学生。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的局限,他们很难掌握和运用这些教材,他们需要一种媒介来支撑他们的学习过程。教师就是很好的一个临近媒介,他们作为学生的学习引领和支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很强的普及型,缺乏指向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了解编者意图,获取教材信息,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拉近教材的主观性和学生的具体性之间的距离,做好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承接。
3.主观性
同样的一份教材,不同的老师由于经验、思考方法、价值观等的不同,就有可能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教材分析反映了每个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反映了每个教师的思想方法、思维特点。这些决定了教师分析教材的根本观念和根本思想,也就是教学观,而这些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教学观直接决定了教材分析的质量。
三、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骤
分析教材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教材、教参、教学资料等,按全书、各部分教材、章节等层次进行分析,通常采取“读”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最终把学习要点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四读”。
1.
泛读有关资料,建立教材观
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分析时,阅读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期刊和杂志等。通过泛读,明确音乐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使教材分析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音乐教学的各项任务。在此基础上,尽量建立一种富有自身特色的系统的思想。
2.
通读整册教材,总体认识教材
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小学或中学的整册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分析学情、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系统分析、教学的目标要求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分析等,梳理整册的教材内容,给自己的教学进行定位。
3.
细读每一单元教材,分层了解教材
所谓细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音乐教材中的每个单元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上对该单元教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该单元教材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②该单元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依存关系;③该单元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④该单元教材知识和学习者经历、生活、社会的结合点;⑤该单元教材中包含了哪些科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因素;⑥该单元教材渗透了哪些思想教育的因素。
4.
精读每一课教材,具体分析教材
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音乐教材中的某一课进行深人钻研,进行细致、具体地分析。做到以下几点:①透彻理解该课教材中的全部知识,深入了解该课教材所述内容的背景材料,要能解答该课教材中的疑难问题;②弄清该课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个音乐教材中的地位,课程标准对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标准是什么;③找出本课教材中所蕴涵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学习时易犯的错误及其原因、难点的成因及突破方法;④分析本课教材的教学特点和讲清知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等。
例:成都市青龙小学设计的
“教材解读”分册分项要览表,就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研读和分析教材的过程。以下是人音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册音乐教材的解读分析:
课
标
表
述
|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㈡过程与方法
1.体验 2。模仿
3。探究 4。合作 5。综合
㈢知识与技能
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
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
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识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
音乐与相关文化: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
|
目
标
细
化
|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
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
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2.音乐情绪与情感
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
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3.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
4.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2.演奏
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3.综合性艺术表演
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4.识读乐谱
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2.即兴创造
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
3.创作实践
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节奏或旋律。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
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能够通过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媒听赏音乐。
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
2.音乐与姊妹艺术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能够了解声音与日常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联系。
能够用简单的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
|
教
材重难点
|
第一单元:能够整齐地背唱歌曲并尝试用动作和语言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第二单元:知道音有长短,知道怎样聆听音乐,学习以动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第三单元:学习用自然亲切的声音背唱歌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能够按照图格拍击、创编和传递节奏。
第四单元:学习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认识木鱼、碰钟,学习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能准确读出2/4强弱。
第五单元:学习用柔和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用动作和画星星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高的感受;探索感知音有强弱。
第六单元:能够创编歌词、创编动作表演,进行有主题的创编尝试;掌握二拍子的时值。
第七单元:学习用轻快、有弹性和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会用打击乐曲准确为歌曲伴奏;能用线条、动作、声音等表现自己对欣赏作品的印象。
第八单元:学习用甜美、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不同乐曲的音色、节拍;初步感受、分辨音乐的不同情绪,感受音乐形象;探索感知音有强弱。
第九单元: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结合自己的感受填写节奏;准确读出三声部节奏。
第十单元: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掌握演奏姿势、探索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
教材呈现
|
本册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了实践与创造,加强了综合与渗透。教材以“单元主题”的方式呈现,包含了“聆听欣赏”、“学唱表演”、“编创活动”几个版块,其具体呈现方式如下:
第一单元:好朋友
聆听:1. 管弦乐《玩具兵进行曲》(【德】耶塞尔曲)
2.管弦乐《口哨与小狗》(【美】普莱亚曲)
表演:1. 你的名字叫什么(刘文伍词曲)
2.拉勾勾(阿昌词曲 )
知识与技能:听唱法学习歌曲
边唱边表演歌曲
认识音乐学习标志
创编与活动:能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第二单元:快乐的一天
聆听:小组曲《快乐的一天》
表演:1. 其多列(云南哈尼族民歌)
2.跳 绳(刘润田词 董作新曲)
知识与技能:能整齐地歌唱;知道音有长短
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
创编与活动:会准确读出节奏谱——X XX 走 跑跑
能在节奏图形谱内创编歌词
会用画图形的方式感受音的长短
第三单元:祖国您好
聆听:1. 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田汉词 聂耳曲)
2.器乐曲《颂祖国》(维吾尔族民歌改编)
表演:1. 国旗国旗真美丽(王森词)
2.同唱一首歌(王嘉萍词 汪玲曲)
知识与技能:看懂拍手图X X XX X
看懂四二拍和四三拍节奏示意图
创编与活动:会创编节奏和传递节奏
会边唱歌曲边拍节奏
第四单元:可爱的动物
聆听:1. 器乐曲《三只小猪》
2.管弦乐《快乐的小熊猫》(段时俊曲)
表演:1. 动物说话(马成词曲)
2.我有一只小羊羔(美国儿歌)
知识与技能:看懂动作提示图,自编动作
认识木鱼和碰钟,学会演奏方法
会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创编与活动:按照节奏和节拍的强弱读歌谣
用不同音色表现动物叫声
第五单元:静静的夜
聆听:1. 合唱曲《小宝宝睡着了》(江西童谣 士达曲)
2.歌曲《摇篮曲》(【德】弗利斯曲)
表演:1. 小宝宝睡着了(江西童谣 士达曲)
2.闪烁的小星(法国民歌)
3.星光恰恰恰
知识与技能:能按照教材标记击拍,读出强弱
知道音的强弱
创编与活动:体验音的高低
体验和分辨音的强弱
根据教材提示创编集体舞动作
第六单元:爱劳动
聆听:1. 歌曲《劳动最光荣》(金进、夏白词 黄准曲)
2.民乐合奏《三个和尚》(金复载曲)
表演:1. 洗手绢(苏茹词 汪玲曲)
2.大家来劳动(佚名曲 鲍贤琨曲)
知识与技能:看懂节奏谱,能用碰铃和木鱼为歌曲伴奏
学会歌曲后跟老师唱唱名
巩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运用
掌握二分音符的时值
创编与活动:能创造劳动的声响
第七单元:小精灵
聆听:1. 二胡齐奏曲《小青蛙》(徐仪曲)
2.管弦乐《野蜂飞舞》(【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曲)
表演:1. 小青蛙找家(王全仁、李嘉评词曲)
2.小蜻蜓(周康明词 钟立民曲)
知识与技能:看懂节奏谱,能用碰铃为歌曲伴奏
会用图形谱表现音乐形象
创编与活动:按节奏创编歌谣
根据教材提示创编或自编舞蹈动作
第八单元:小小音乐家
聆听:1. 管弦乐《号手与鼓手》(【法】比捷曲)
2.小提琴曲《会跳舞的洋娃娃》(【匈】波尔蒂尼原曲【奥】克莱斯勒改编))
3.钢琴曲《星光圆舞曲》(【美】布雷纳德曲)
表演:1. 法国号(法国莱茵河民歌)
2.布娃娃弹琴(史青词茅光里曲)
知识与技能:知道音的长短,听辨并表现出来
能分辨钢琴、小提琴及不同乐器的音色、节拍;
能感受出不同的音乐情绪和形象
创编与活动:体验和分辨音的长短
会做听辨强弱的游戏——走走跳跳
第九单元:游 戏
聆听:1. 管弦乐《火车波尔卡》(【奥】爱德华·斯特劳斯曲)
2.钢琴曲《捉迷藏》(丁善德曲)
表演:1. 火车开啦(匈牙利儿歌)
2.躲猫猫(贵州苗族儿歌)
知识与技能:创编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各种声响,形成三部效果
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第十单元:过新年
聆听:1. 器乐曲《小拜年》(吉林民歌改编)
2.合唱《平安夜》(【奥】格立伯曲)
表演:1. 龙咚锵(刘明将词曲)
2.新年好(英国儿歌)
知识与技能:认识打击乐器锣、鼓、镲——姿势、方法、伴奏
学会十字步和秧歌舞动作
创编与活动:创编打击乐器节奏型
|
教学策略
|
一、感受与鉴赏的教学策略:
感受与鉴赏(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1.欣赏教学应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
2.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3.注意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4.教师的讲解和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5、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二、演唱的教学策略: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1.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有感情地歌唱。
2.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歌曲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3.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歌唱技能的练习,帮助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声和使用气息支持。
4.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5.关注、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歌唱方法,注意学生的嗓音保护,避免大声喊唱。
三、演奏教学策略: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密切结合,通过演奏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如:用器乐为歌曲伴奏;演奏欣赏曲的主题;使用乐器进行创造活动;综合性表演活动等。
2.选择易学易奏的课堂教学乐器。如儿童打击乐器、竖笛等。
3.要遵循降低难度、先易后难的原则。
4.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校内外的乐队或演奏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发展音乐特长。
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作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1.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应处处体现创造精神的培养。
2.创作教学多采用即兴性的活动,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感情,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反映能力。
3.创作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尽量减低创作的难度。
4.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而不注重创作的“成果”。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主要依据。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