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土民间又称观音土,是一种在长江流域非常常见的一种土,一般在黄褐色或者红色风化泥沙组成的小山丘之中,色灰,数厘米到数十厘米厚的片状或者块状,部分略黄。轻敲成细粉末状,吸水率比较强,湿状时显粘滑性,容易成型。
据说,民间有在饥荒年用观音土暂时充饥的;也有在面粉中掺入少量观音土增加面粉的粘性与柔滑性的说法;也容易烧成比田泥所烧成的陶要坚实与白净的胎体,上色也更加自然,大概由于民间自己大量烧制观音像等的需要,就把这样的土叫做观音土吧?。
在景德镇之外,利用观音土和景德镇相关技术烧造瓷器大概最早开始于明中期的福建德化与漳州一带。据史料,那个时期漳州地区的知府大都来自江西,由于瓷器出口与发展当地经济的需要,更由于观音土在福建非常容易得到,所以当时生产了大量与景德镇瓷器在胎与色类似的青花瓷与独特发酵工艺的细腻微黄德化瓷。在清末与民国时期,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推动了此类利用高岭土的瓷器在中国各地的制造,这个时期目前知道烧造的地区有:湖南,福建,广东,天津,山西,河北。
可以注意到,清末民国时期其它地区生产的瓷器在纹饰、釉和发色上与景德镇制造的有差异,具有景德镇比较高档的瓷器典型特征瓷器很少出现。它们的壁略厚,色略苍白,透明度略低,玉质感与温润度不强,胎略粗与干涩;当然,景德镇很多现代制造的瓷器也多少如此,是工艺上还是原料上的差异?。
最早的也是最好的,也许就是景德镇的观音土“高岭土” 妙处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