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词话》11-20批注(转自铁皮鼓)

(2011-08-14 21:46:20)
标签:

读书笔记

育儿

分类: 读书笔记

十一

    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1)。”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齐谓:“飞卿精艳绝人。(2)”差近之耳。

(1) 张惠言《词选序》:“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2)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铁注:深美闳约(闳通宏,宽广博大之意),似指幽深华美博大蕴藉。用叶嘉莹的理解来说,是在辞藻的华美之外,兼有深厚、丰富与含蕴的。而王国维认为,精艳绝人,勉强可以用来形容温庭筠。这里的精艳,显然侧重于指形式上的华美。总之,是强调温词形式大于内容,文胜于质。

不妨看温的两篇作品: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这两篇作品很符合王国维的判断,意象很美,读起来也很美,精致,但读者的注意力也容易被辞藻的华美所羁绊,缺乏一种强烈的感动。

但看温庭筠另外的词,又不一样: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望江南》写得直白直接,前半部分简直是口语化的,然后到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时候,意境就出来了,那份思念已经融入了斜阳与流水,有了脉脉悠悠之意。而“肠断白洲”,则顺势而下,写得直接而深入。这首词没有一个字是精美的,但有一种感发的力量,很像韦庄的词风。

而《更漏子》中,前半部分是符合王国维所引的“精艳”的,但后半部分,却无晶莹艳丽之词,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则以景结情,写得疏朗而有意境。

由此可见,一个词人,或许也有多副笔墨,温庭筠的才能,还是不可低估的。而赏析,有时候也不宜泛泛而论。再看他的名诗《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遣词用句,没有形式上的华美,相当的恰切。且不说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过人之处,“槲叶落山路,枳华明驿墙”,难道不也颇有意境,表达出早行客内心的那种细微的寂寞以及凄凉?而“凫雁满回塘”的明丽,又以乐写哀,游子早行时的种种情绪变化,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想想看,早行时,昨晚的梦带未完全消散,那种淡淡的惆怅还在,而周围的景色又与这种惆怅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早行的游子一天中心情最为复杂,情绪最为驳杂的时刻,温诗将这一时刻有力地表现出来了,我以为,像这样的诗,是够得上深美闳约的。

因此,在品词时,仍然要防止标签,而从作品本身出发。

§1.12                    十二

    “画屏金鹧鸪(1)”,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2)”,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3)”,殆近之欤?

(1)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2)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3)冯延巳【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铁注:这里王国维品评了三个人,叶嘉莹如是解释:

他以温词中“画屏金鹧鸪”一句来拟喻其风格,而温词风格之特色确实乃在于华美浓丽而缺少鲜明生动的个性,恰似画屏上闪烁着光彩的一只描金的鹧鸪。又以韦词之“弦上黄莺语”一句来拟喻其风格,而韦词之特色确实乃在于诚挚真率、出语自然,恰似弦上琴音之如枝上莺啼的自然真切。又以冯词之“和泪试严妆”一句来拟喻其风格,而冯词风格之特色确实乃在于善于秾挚之笔表现悲苦执着之情,一如女子之有和泪之悲而又有严妆之丽。像这些例证,便都是非常贴切的成功的喻示。

换一个比喻,是说温词如珠翠满身的贵妇人,行走时环轻摇,令人眩目;韦庄词如乡下的妙龄少女,大胆直率又自然诚挚;而冯延巳之词,则是“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的怨妇,美丽而哀怨。

看看所选之词:

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此词写思妇,写得香艳而寂寞。“画屏金鹧鸪”一句,放在此处,是写一种寂寞的美,也间接暗示主人公的心情。温词为什么不像韦词那样直率?是因为他堆砌了太多精美的辞藻,意象繁复,这些辞藻在结构中吸引了注意力,妨碍了诗意的流畅以及速度,也没有形成真正的起伏跌宕。这种凝滞,客观上造成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辞藻。就像一个贵夫人,佩带过多首饰,结果别人的注意力放在了首饰上,反而忽略了这个人。

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和温庭筠相比,韦庄更直接,他直接写人,直接写人的喜怒哀乐。红楼别夜的惆怅缠绵,美人含着眼泪的辞别,琵琶声就像黄莺儿的叫声一样好听,每一声都好像在劝告:早点回家吧,家里像花一样的美人在等着你。因为花容易凋谢,也暗示美人容易衰老。这一场景,真实而有情味。而“弦上黄莺语”,是清脆自然,真切直率的。

冯延巳【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冯词写思妇睡觉,头发堆在枕席上,凤钗横坠,有一种别样的美丽。思妇梦中,是溶溶春水与飞扬的杨花,那或许是与丈夫离别的时刻吧?闺房中,红烛泪干,屏风上的烟波也显出几分寒冷。漏壶上指示时间在快速地流逝,而想念的丈夫,还带着自己赠送的玉佩远在天涯。含着眼泪穿戴整齐,门外落梅上染着些许早晨的清霜。这里,有悲苦,有执着,有隐忍,有坚守。比温词更有意境,比韦词更曲折深厚。

 

§1.13                    十三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1)。”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1)李【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铁注:忖度王国维之意,大概是欣赏“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景象阔大,极有境界,所谓“众芳芜秽”是也。《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对王国维的说法有详细的意见,可参考。

 

§1.14                    十四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铁注:叶嘉莹说,“句秀”指词句藻饰之美,“骨秀”指情意本质之美,“神秀”指精神之生动飞扬足以超越现实而涵盖一切的一种美。

说得极是。

“句秀”好理解,“骨秀”乃是指不事雕饰,直抒胸臆,本质的东西直接地显露出来。而“神秀”,则是强调一种超越性,既李煜本是写一己之欢,但反映出来的,却是整个人类共通的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温词偏文,韦词偏质,李词却非文质彬彬可以概括,而是突兀而起,博大深沉。

 

§1.15                    十五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1),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3)”,《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1)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2) 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 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铁注:我也认为,王国维误解了周介存,“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乃是对李后主的高度评价,“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1.16                    十六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铁注:佛雏与百年解评作者,解王国维尤佳。此处的“赤子之心”,确实不同于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强调的是“善”,即包括“不忍人之心”在内的原初之性。因此他认为后世的人往往失掉了赤子之心,所以才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而此处所说的“赤子之心”,强调的是“真”,即因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形成的“天真”、“直率”、“无城府”,或者说是单纯。而这种单纯,有时候是不含道德色彩,或者说道德色彩极为淡泊的,即使有善,也是原初的未经反思之善。佛雏举例,说王国维在另一处说: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可为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的确如此。

这种“真”,也让我联想到范美忠。许多人同情以至于支持他,也以其真,虽然在那件事上,行为本身并非善。(要用民主自由将之伦理化,合法化,其实就是想使之真而兼“善”,这肯定是错误的)

至此,忽然想到,《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不也是一个婴孩般的“真”人么?

这是“为人君所短处”,容易理解,为什么说“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艺术家必须比普通人更为敏感,而这种敏感,恰恰来自以不被遮蔽的本心去感受世界的能力。换一种说法,艺术家往往是不被世俗格式化的人,一旦被格式化了,洞察力就丧失了。

专业发展不也是如此么?

 

§1.17                    十七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铁注:这段议论,引起了学者们的“群殴”,但王国维说的是对的,并且是紧承上一条说的。这里讲的,是作家(这里的诗人即作家)的两条路线,一条是“客观之诗人”,需要多阅世,写出人情世故的变化来,一种是“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而是向内开掘,写人的内心世界。

并且,这种区别也不是叙事体裁与抒情体裁的区别。举个例子,普鲁斯特就是如后主一样“主观之诗人”,《追忆似水年华》虽是小说,变化多端,但乃是内心之变化,而普鲁斯特因为从小得病,几乎不出门。许多现代派作家均是如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狄金森、纳兰性德等人。

王国维讲的是“不必多阅世”,“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就是说,阅世不是主要因素,重要的是作家本人的风格气质,是向外的,还是向内的。所以李后主还是阅世不少的,而纳兰性德更是阅世甚多。因此,阅世不阅世,并非区分主观客观诗人之关键。对主观诗人来讲,阅世不是必要条件,对客观诗人来讲,阅世则是必须的。

 

§1.18                    十八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1)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生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1) 宋徽宗【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铁注:这里列了同样是亡国后做的宋徽宗做的《燕山亭》。徽宋的词写得很美,但是估计很多人读来没感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写得比较细微琐屑,并且有种种的思索安排,而不像后主那样奔涌而出。而后主的奔涌而出,又是因为他内心积郁的东西太多,而心灵又太敏感。

这里的“以血书者”,是指感情的深沉锐敏。而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叶嘉莹解说得很好,可以参看。李后主与释迦基督的共同之处在哪里?在于他的敏锐感情切入人类生命的深度与广度。诗人是人类情感领域的探索者,深入的深广程度各不相同,而后主是属于特别深入的那种人。叶嘉莹这段话讲得特别好:

他有一颗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他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只要有一点触动了它的内心,它的就自然向外扩散展开去,自然就扩充到一个绝大的意境,而不需要一个一个沿着池水边一步一步走去。他所经历的虽然只是个人的一件悲哀的事情,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各种社会去生活过,但是他自己所经历的破国亡家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这样敏锐的富于感情的这样一个诗人的心灵之中。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这么悠远的,把整个的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他不是从理性一个一个去认知的,他是从感性去承受的。他说自己的话,即“以血书者”。他写出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悲哀

§1.19                    十九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1)。

(1) 龙沐勋《唐宋名家词选》:“案《花间集》多西蜀词人,不采二主及正中词,当由道里隔绝,又年岁不相及有以致然。非因流派不同,遂尔遗置也。王说非是。”

【铁注:首先,冯延巳的词,还是要找出来细品: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想起叶嘉莹的评述,她说韦庄写的是感情的事件,而冯延巳写的是感情的意境。特别喜欢叶对“闲情”以及“惆怅”的解释:

“闲情”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你难以确指它是某一种感情的事情。是每当你空闲下来,只要你有闲暇的时间,就无端涌上心头的这样的一种情绪,这就叫做闲情。

惆怅者,是仿佛如同有所追求,仿佛又如同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叶说冯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有一种在痛苦之前执著而且不放弃的这样一种精神,这大约就是有人所说的“沉郁顿挫”吧?叶嘉莹解冯词,也堪称绝唱,条分缕析,令人叹服。

但是,为什么说冯词“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干干的意见是,他有文人气质,后来的几个大家,都因袭了他的某一方面。而且,词所能传达的情感,不再是小情小意,而有生命之质在其中。我觉得还未能尽意,且存疑。】

 

§1.20                    二十

    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1)”,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2)”、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3)”不能过也。

(1)冯延巳【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3)《全唐诗》卷六:孟浩然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云:“浩然尝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铁注:这里涉及到几个诗句之间的比较: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流萤渡高阁;

疏雨滴梧桐。

这些诗句究竟好在何处呢?为什么有了“衔”、“明”、“渡”、“滴”这些字,就意境全出了?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于北国的秋的意境,有这样一段描写: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北国的秋的意境味道在哪里?就在那脚踩在落蕊上的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上,在那让人“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的扫帚的丝纹上。也就是说,那种平时容易被忽略掉的一些细微之处,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会跃到意识的前台。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时刻,或悠闲或寂寞或孤独感伤,总之感官特别容易接受这些信息。这种时刻,这种细微的描写中,也就渗透了作者的情绪,这就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因此在这里,“流萤渡高阁”,写的是极细微的景致。在不眠之夜,能够留意到流萤飞过高阁,作者内心的孤寂已经可以想见了。而“疏雨滴梧桐”之所以好,是多重因素促成的。必须是“疏雨”,如果是“密雨”,效果就不一样了,像“密雨斜侵薜荔墙”,就是另外一种意境,峻急悲凉。而也必须是“梧桐”,因为梧桐叶大,疏雨落在上面才可靠,才有那种“音响效果”,“滴”承的是“疏雨”,雨疏而声响,一种“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意境就出来了。诗人之孤寂,就借着这雨声被传递出来了。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当然也写细微之景致,但是高出韦应物和孟浩然的在哪里呢?除了同样通过细微的景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凄清以及淡淡的哀伤之外,鹊、巢、月还有着明显的暗示意义,形成了一种召唤,暗示着下阕的内容情感,加深了“别离多,欢会少”的感慨。

十一

    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1)。”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齐谓:“飞卿精艳绝人。(2)”差近之耳。

(1) 张惠言《词选序》:“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2)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铁注:深美闳约(闳通宏,宽广博大之意),似指幽深华美博大蕴藉。用叶嘉莹的理解来说,是在辞藻的华美之外,兼有深厚、丰富与含蕴的。而王国维认为,精艳绝人,勉强可以用来形容温庭筠。这里的精艳,显然侧重于指形式上的华美。总之,是强调温词形式大于内容,文胜于质。

不妨看温的两篇作品: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这两篇作品很符合王国维的判断,意象很美,读起来也很美,精致,但读者的注意力也容易被辞藻的华美所羁绊,缺乏一种强烈的感动。

但看温庭筠另外的词,又不一样: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望江南》写得直白直接,前半部分简直是口语化的,然后到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时候,意境就出来了,那份思念已经融入了斜阳与流水,有了脉脉悠悠之意。而“肠断白洲”,则顺势而下,写得直接而深入。这首词没有一个字是精美的,但有一种感发的力量,很像韦庄的词风。

而《更漏子》中,前半部分是符合王国维所引的“精艳”的,但后半部分,却无晶莹艳丽之词,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则以景结情,写得疏朗而有意境。

由此可见,一个词人,或许也有多副笔墨,温庭筠的才能,还是不可低估的。而赏析,有时候也不宜泛泛而论。再看他的名诗《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遣词用句,没有形式上的华美,相当的恰切。且不说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过人之处,“槲叶落山路,枳华明驿墙”,难道不也颇有意境,表达出早行客内心的那种细微的寂寞以及凄凉?而“凫雁满回塘”的明丽,又以乐写哀,游子早行时的种种情绪变化,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想想看,早行时,昨晚的梦带未完全消散,那种淡淡的惆怅还在,而周围的景色又与这种惆怅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早行的游子一天中心情最为复杂,情绪最为驳杂的时刻,温诗将这一时刻有力地表现出来了,我以为,像这样的诗,是够得上深美闳约的。

因此,在品词时,仍然要防止标签,而从作品本身出发。

§1.12                    十二

    “画屏金鹧鸪(1)”,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2)”,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3)”,殆近之欤?

(1)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2)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3)冯延巳【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铁注:这里王国维品评了三个人,叶嘉莹如是解释:

他以温词中“画屏金鹧鸪”一句来拟喻其风格,而温词风格之特色确实乃在于华美浓丽而缺少鲜明生动的个性,恰似画屏上闪烁着光彩的一只描金的鹧鸪。又以韦词之“弦上黄莺语”一句来拟喻其风格,而韦词之特色确实乃在于诚挚真率、出语自然,恰似弦上琴音之如枝上莺啼的自然真切。又以冯词之“和泪试严妆”一句来拟喻其风格,而冯词风格之特色确实乃在于善于秾挚之笔表现悲苦执着之情,一如女子之有和泪之悲而又有严妆之丽。像这些例证,便都是非常贴切的成功的喻示。

换一个比喻,是说温词如珠翠满身的贵妇人,行走时环轻摇,令人眩目;韦庄词如乡下的妙龄少女,大胆直率又自然诚挚;而冯延巳之词,则是“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的怨妇,美丽而哀怨。

看看所选之词:

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此词写思妇,写得香艳而寂寞。“画屏金鹧鸪”一句,放在此处,是写一种寂寞的美,也间接暗示主人公的心情。温词为什么不像韦词那样直率?是因为他堆砌了太多精美的辞藻,意象繁复,这些辞藻在结构中吸引了注意力,妨碍了诗意的流畅以及速度,也没有形成真正的起伏跌宕。这种凝滞,客观上造成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辞藻。就像一个贵夫人,佩带过多首饰,结果别人的注意力放在了首饰上,反而忽略了这个人。

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和温庭筠相比,韦庄更直接,他直接写人,直接写人的喜怒哀乐。红楼别夜的惆怅缠绵,美人含着眼泪的辞别,琵琶声就像黄莺儿的叫声一样好听,每一声都好像在劝告:早点回家吧,家里像花一样的美人在等着你。因为花容易凋谢,也暗示美人容易衰老。这一场景,真实而有情味。而“弦上黄莺语”,是清脆自然,真切直率的。

冯延巳【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冯词写思妇睡觉,头发堆在枕席上,凤钗横坠,有一种别样的美丽。思妇梦中,是溶溶春水与飞扬的杨花,那或许是与丈夫离别的时刻吧?闺房中,红烛泪干,屏风上的烟波也显出几分寒冷。漏壶上指示时间在快速地流逝,而想念的丈夫,还带着自己赠送的玉佩远在天涯。含着眼泪穿戴整齐,门外落梅上染着些许早晨的清霜。这里,有悲苦,有执着,有隐忍,有坚守。比温词更有意境,比韦词更曲折深厚。

 

§1.13                    十三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1)。”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1)李【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铁注:忖度王国维之意,大概是欣赏“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景象阔大,极有境界,所谓“众芳芜秽”是也。《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对王国维的说法有详细的意见,可参考。

 

§1.14                    十四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铁注:叶嘉莹说,“句秀”指词句藻饰之美,“骨秀”指情意本质之美,“神秀”指精神之生动飞扬足以超越现实而涵盖一切的一种美。

说得极是。

“句秀”好理解,“骨秀”乃是指不事雕饰,直抒胸臆,本质的东西直接地显露出来。而“神秀”,则是强调一种超越性,既李煜本是写一己之欢,但反映出来的,却是整个人类共通的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温词偏文,韦词偏质,李词却非文质彬彬可以概括,而是突兀而起,博大深沉。

 

§1.15                    十五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1),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3)”,《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1)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2) 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 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铁注:我也认为,王国维误解了周介存,“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乃是对李后主的高度评价,“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1.16                    十六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铁注:佛雏与百年解评作者,解王国维尤佳。此处的“赤子之心”,确实不同于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强调的是“善”,即包括“不忍人之心”在内的原初之性。因此他认为后世的人往往失掉了赤子之心,所以才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而此处所说的“赤子之心”,强调的是“真”,即因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形成的“天真”、“直率”、“无城府”,或者说是单纯。而这种单纯,有时候是不含道德色彩,或者说道德色彩极为淡泊的,即使有善,也是原初的未经反思之善。佛雏举例,说王国维在另一处说: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可为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的确如此。

这种“真”,也让我联想到范美忠。许多人同情以至于支持他,也以其真,虽然在那件事上,行为本身并非善。(要用民主自由将之伦理化,合法化,其实就是想使之真而兼“善”,这肯定是错误的)

至此,忽然想到,《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不也是一个婴孩般的“真”人么?

这是“为人君所短处”,容易理解,为什么说“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艺术家必须比普通人更为敏感,而这种敏感,恰恰来自以不被遮蔽的本心去感受世界的能力。换一种说法,艺术家往往是不被世俗格式化的人,一旦被格式化了,洞察力就丧失了。

专业发展不也是如此么?

 

§1.17                    十七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铁注:这段议论,引起了学者们的“群殴”,但王国维说的是对的,并且是紧承上一条说的。这里讲的,是作家(这里的诗人即作家)的两条路线,一条是“客观之诗人”,需要多阅世,写出人情世故的变化来,一种是“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而是向内开掘,写人的内心世界。

并且,这种区别也不是叙事体裁与抒情体裁的区别。举个例子,普鲁斯特就是如后主一样“主观之诗人”,《追忆似水年华》虽是小说,变化多端,但乃是内心之变化,而普鲁斯特因为从小得病,几乎不出门。许多现代派作家均是如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狄金森、纳兰性德等人。

王国维讲的是“不必多阅世”,“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就是说,阅世不是主要因素,重要的是作家本人的风格气质,是向外的,还是向内的。所以李后主还是阅世不少的,而纳兰性德更是阅世甚多。因此,阅世不阅世,并非区分主观客观诗人之关键。对主观诗人来讲,阅世不是必要条件,对客观诗人来讲,阅世则是必须的。

 

§1.18                    十八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1)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生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1) 宋徽宗【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铁注:这里列了同样是亡国后做的宋徽宗做的《燕山亭》。徽宋的词写得很美,但是估计很多人读来没感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写得比较细微琐屑,并且有种种的思索安排,而不像后主那样奔涌而出。而后主的奔涌而出,又是因为他内心积郁的东西太多,而心灵又太敏感。

这里的“以血书者”,是指感情的深沉锐敏。而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叶嘉莹解说得很好,可以参看。李后主与释迦基督的共同之处在哪里?在于他的敏锐感情切入人类生命的深度与广度。诗人是人类情感领域的探索者,深入的深广程度各不相同,而后主是属于特别深入的那种人。叶嘉莹这段话讲得特别好:

他有一颗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他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只要有一点触动了它的内心,它的就自然向外扩散展开去,自然就扩充到一个绝大的意境,而不需要一个一个沿着池水边一步一步走去。他所经历的虽然只是个人的一件悲哀的事情,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各种社会去生活过,但是他自己所经历的破国亡家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这样敏锐的富于感情的这样一个诗人的心灵之中。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这么悠远的,把整个的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他不是从理性一个一个去认知的,他是从感性去承受的。他说自己的话,即“以血书者”。他写出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悲哀

§1.19                    十九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1)。

(1) 龙沐勋《唐宋名家词选》:“案《花间集》多西蜀词人,不采二主及正中词,当由道里隔绝,又年岁不相及有以致然。非因流派不同,遂尔遗置也。王说非是。”

【铁注:首先,冯延巳的词,还是要找出来细品: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想起叶嘉莹的评述,她说韦庄写的是感情的事件,而冯延巳写的是感情的意境。特别喜欢叶对“闲情”以及“惆怅”的解释:

“闲情”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你难以确指它是某一种感情的事情。是每当你空闲下来,只要你有闲暇的时间,就无端涌上心头的这样的一种情绪,这就叫做闲情。

惆怅者,是仿佛如同有所追求,仿佛又如同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叶说冯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有一种在痛苦之前执著而且不放弃的这样一种精神,这大约就是有人所说的“沉郁顿挫”吧?叶嘉莹解冯词,也堪称绝唱,条分缕析,令人叹服。

但是,为什么说冯词“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干干的意见是,他有文人气质,后来的几个大家,都因袭了他的某一方面。而且,词所能传达的情感,不再是小情小意,而有生命之质在其中。我觉得还未能尽意,且存疑。】

 

§1.20                    二十

    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1)”,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2)”、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3)”不能过也。

(1)冯延巳【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3)《全唐诗》卷六:孟浩然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云:“浩然尝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铁注:这里涉及到几个诗句之间的比较: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流萤渡高阁;

疏雨滴梧桐。

这些诗句究竟好在何处呢?为什么有了“衔”、“明”、“渡”、“滴”这些字,就意境全出了?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于北国的秋的意境,有这样一段描写: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北国的秋的意境味道在哪里?就在那脚踩在落蕊上的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上,在那让人“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的扫帚的丝纹上。也就是说,那种平时容易被忽略掉的一些细微之处,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会跃到意识的前台。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时刻,或悠闲或寂寞或孤独感伤,总之感官特别容易接受这些信息。这种时刻,这种细微的描写中,也就渗透了作者的情绪,这就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因此在这里,“流萤渡高阁”,写的是极细微的景致。在不眠之夜,能够留意到流萤飞过高阁,作者内心的孤寂已经可以想见了。而“疏雨滴梧桐”之所以好,是多重因素促成的。必须是“疏雨”,如果是“密雨”,效果就不一样了,像“密雨斜侵薜荔墙”,就是另外一种意境,峻急悲凉。而也必须是“梧桐”,因为梧桐叶大,疏雨落在上面才可靠,才有那种“音响效果”,“滴”承的是“疏雨”,雨疏而声响,一种“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意境就出来了。诗人之孤寂,就借着这雨声被传递出来了。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当然也写细微之景致,但是高出韦应物和孟浩然的在哪里呢?除了同样通过细微的景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凄清以及淡淡的哀伤之外,鹊、巢、月还有着明显的暗示意义,形成了一种召唤,暗示着下阕的内容情感,加深了“别离多,欢会少”的感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