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1-10条批注(转自铁皮鼓批注笔记)
(2011-08-11 22:16:41)
标签:
读书笔记育儿 |
分类: 读书笔记 |
《人间词话》笔记(1)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铁注:境界,简单地说就是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景、事、理)相融汇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强调境界,是与他对词的理解以及偏好有关。哪些词容易形成境界?往往是情景交融的,注重兴发感动的,而这正是五代北宋词的特征。哪些词不容易形成境界?说理的,散文化的,用典过度的,过于追求格律即形式的,这正是北宋之后词的显著特征。
为什么境界说影响深远?因为境界说,是符合词的特征的。也就是说,强调感发的力量,强调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相融汇,强调比兴,正是词最本质的特征。】
§1.02
【铁注:所谓造境,指的是一种偏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或境界,作者按照应该的样子来创造艺术世界;所谓写境,指的是一种偏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或境界,作者按照实际的样子来创造艺术世界。
两者颇难分别,是因为对于真正的好作品而言,“造境”一定符合现实,而“写境”一定符合理想。为什么?因为一切作品,从本质上讲,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它们的差别,仅仅在方法途径上。
例如,同样写隐士,可以是对隐士真实的描写,现实主义甚至自然主义的描写,这既是符合现实或者说事实的,同时,对隐士的描写,本身包含了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如果是写丑的事物,也是一种理想的裁定,本身就包含了理想的美的范本),因此即是理想的又是自然的。此外,也可以是对隐士进行虚构,将种种符码集中起来表现一个理想的隐士形象,它即表现了一种理想,同时也是对真实的隐士的本质的揭示,又是事实。
毕加索曾替一位贵妇人画像,画完后,那位贵妇人说不像她本人,毕加索说,再过一些年就像了。这样故事,就是对这则诗话的一个好的注解。
中国艺术颇多造境,中国画即是一例,在诗歌中更是如此,不可不仔细辨析。】
一个问题:你能举出中国诗歌中写境与造境的例子并进行分析么?
§1.03
(1) 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 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 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诧换口旁〕。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铁注:对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境界之一种,而境界,都是主客观融汇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因此,并不存在真正的“无我”,“无我”乃是“有我”,只不过“我”之感情不强烈,与物融为一体而已。因此理解诗词乃至于一切鉴赏文字,勿执于词语,须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才是。
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所谓的移情作用,作者将明显的强烈的感情灌注到描写之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泪眼”“乱红”均带有强烈感情。而“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又都是带有强烈感情的意象,这是有我之境。
三.“无我之境”,才是真正的难点。“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强烈的色彩,南山就是原原本本的南山,并没有因“我”而变得悲凉或喜悦。相反,“我”也是与南山和谐共存之“物”,“我”之看南山,不过是“以物观物”而已,这时候,谁能分清是“我”看南山,还是南山看“我”?如果是“以我观物”,那么“我”为主,“物”为宾,“我”是主动者,施动者,“物”是被动者,“我”之喜怒哀乐均移情于物。但是,从根本上讲,其实并不存在“以物观物”,仍然是“以我观物”,区别在于,“有我之境”中“我”与物之关系为显,“无我之境”中“我”与物的关系为隐。
四.“有我之境”中,“我”能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喜,我怒,我哀,我怨;“无我之境”中,“我”并不会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仿佛与外物融为一体,这是忘我、丧我。“有我之境”见情,“无我之境”见性。前者能够感觉到“我”的强烈情感,后者能够观察到“我”之性情。
五.“有我之境”中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而“无我之境”中的情感只有一种,即恬淡、平和、宁静、悠远。
六.关于“无我之境”背后的艺术观,审美观的问题,通常有几种说法,道教说(由庄子而来)、佛教说(由禅宗而来)以及叔本华说(由叔本华的哲学观艺术观而来,所谓“无利害的静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几家有相通之处。我们暂不用细分,但须明了,“无我之境”背后的艺术观,是强调去除喜怒哀乐爱憎等强烈的感情对人的本性的遮蔽,强调去除遮蔽之后,以纯粹之我面对纯粹之物,这时候容易获得一种纯粹而深刻的洞察。心平气和,才能看到事物之真相。这种纯粹的“无利害的静观”,在《春晓》的研讨中可以充分感觉到。有我之境多在抒情诗中,无我之境多在山水诗中,也便可以理解。
七.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为什么“无我之境”比较难写呢?因此抒发自己的感情比较容易,但是要写得宁静悠远,就非常困难了。为什么非常困难呢?因为“无我之境”并不是去除感情表达就是“无我之境”了,就像“萝卜大白菜,茄子土豆块”,也是“无我”,但那是没境界。“无我之境”往往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恰恰是最难的,因此只有“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里的“豪杰之士”,是指像陶潜、王维、孟浩然这样能够不被外物所惑,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度觉解状态的诗人。你不是这样的人,就写不出这样的诗,是以难。
八.有人指出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比“有我之境”为高,我认为这是对王国维的误解。王国维只不过是说,“无我之境”比较难写。认为这两种境界有高下之分的人,是犯了风格决定论的错误。李煜的词,杜甫的诗,均是“有我之境”,你能说艺术价值一定低于那些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句子,一定比不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九.王国维关于“无我之境”的论述,对诗歌教学意义极大。因为我们长期习惯于将“无我之境”当成“有我之境”来教,从而丢失了诗歌的真正意蕴,而盲目地教成了类似“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类的概念。】
§1.04
【铁注:“无我之境”,物我两忘,无利害冲突,只是静观,因此只能于静中得之,静中体会。但这种静,又不是死寂,而是一种优美的宁静或者宁静的优美,是一种中庸的状态,和谐而有内在生机的状态。
“有我之境”,“我”与物有利害冲突,“物”引起我的情绪,“我”又将情绪投射到物上,因此“有我之境”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的。
但“由动之静”是什么意思?是指写作的时候已经变得平和了么?似乎有些问题。存疑。
“无我之境”的风格是优美,这是可以理解的,“有我之境”的风格是宏壮即壮美,这是因为“有我之境”中,情感波动较大,易形成起伏跌宕。如果说诗歌是大海,那么“无我之境”则是万里无波,但不是死水,而“有我之境”则是波起浪涌,前者优美,后者宏壮。】
§1.05
【铁注:这是对前面写境与造境的进一步描述。叶嘉莹引柯庆明一段话来批评,但现在看来,或许还是柯庆明说得明白:
当我们描写达到感知的过程,以达到呈现一个独立自足的生活世界时,我们是在舍去不相干的经验,把相干的纳入系统,组织成一个纸上完整的世界。也就是说,从另外一种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创造,而不只是一咱单纯的对现实之模仿。
王振铎的批评也不对,所谓剪裁,是选取这些关系那不是那些关系,舍掉的是不相干的关系,而不是全部关系。这是执于词语的一个例子。】
§1.06
【铁注:此处但强调“真”。这种“真”,依王国维的逻辑来看,乃是人与景物相对时的“动情”,既一种真正的兴发感动。“真感情”容易理解,何谓“真景物”?融着真感情,能引发感动的景物,是真景物。】
§1.07
(1) 宋祁【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 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卒加单人旁〕,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铁注:“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表现力极强,杏花之多,杏花之红,都表现出来了。更重要的是,“闹”字是动态的,是喧嚣活泼有声音的,用于静止之杏花,则不仅写出了杏儿之繁艳,春意之盎然,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活泼的,轻快的,仿佛春天到了,人受到了感发,内心深处也开始萌动,有些朦胧的想法与愿望。人的这种情绪,是被杏花以及初春的风光所感动的,这就形成了境界。
而“云破月来花弄影”,则将月下之花充分拟人化了,花仿佛有了心事,在若有所失地玩弄着自己的影子。这句诗镶嵌在一首暮春写愁的诗中,既表现出一种美丽,与“沙上并禽池上暝”一起,构成了美好的画面,又潜藏着一种孤独寂寞,暗示和召唤着后一句,有一种美丽的忧伤在其中。这时候,弄影的就不仅仅是“花”了,这“花”中,也就重叠了作者的影子,这也就形成了境界。】
§1.08
(1)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2)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3)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4)秦观【踏沙行】见三注。
【铁注:说白了,不能搞题材决定论,不然,大家都去写高山大海森林去了,没人写小花小草了,呵呵!境界有高低,但无大小,曹雪芹写《红楼梦》,尽是小事,但有大境界,――琐碎中有无限烟波。】
§1.09
【铁注:这三者区别,汇评中讲得相当明白,我比较认同叶嘉莹的观点。“道其面目”,是指兴趣说,神韵说,都是一种外在的描述,而“探其本”,是说境界说点出了根本。
先说说王士禛的神韵说。神韵说强调,神韵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表现为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空灵飘逸。在王看来,这只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才具有。他反对诗歌以“沈着痛快为极致”,在选《唐贤三昧集》的时候,竟然不选李杜之诗,对现实主义尤其持排斥态度。
兴趣说是神韵说的前身,是对诗歌创作而言的,讲究所谓的“兴会神到”,就是强调艺术直觉的意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自然天成,不雕琢。这是针对宋诗习惯说理,堆砌典故而言的,但推之一切诗歌,显然是不合适的。
总之,神韵说,兴趣说,都只是一把锤子,能够恰当地解释一些诗歌,而境界说则更为根本,将情与景之间的关系说得比较清楚,应该说也包融了神韵说与兴趣说。
但境界说,也未解决一切诗歌的问题,尤其是对说理的诗歌而言。这与王国维的审美偏好有关,也与诗之本质有关。】
§1.10
(1)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 夏竦【喜迁莺令】:“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台树,金茎露。凤髓香盘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铁注:这则词话后,吴小如和刘锋杰、章池评得均好,尤其是刘锋杰与章池的《人间词话百年解评》。忍不住抄录下来:
评点的标准之一就是“气象”。所谓“气象”,当指作品的整体风貌与格局。按王国维的要求,似乎是气象雄浑宏阔者为上品,所以,他将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推为“以气象胜”的典范。该词作中,箫声、柳色、月影本有忧伤之情,但至“咸阳古道”意象的出现,并最后推向“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虽满蓄悲凉之情,却在“时空上”宏大辽远,叫人感慨不尽,将“人生几何”的悲凉一转而为“念天地之莽莽,岁月之悠悠”的悲壮,成千古绝唱,使后来者无出其右。
范仲淹《渔家傲》虽然也是气象浑茫之作,“塞下秋来、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家万里”等描写,笼括不同空间入词,但种种只限在空间而又都充满悲情,境界虽开阔,然意象繁多,又落笔在个人感慨,就使全词不能像李词那样,给人步步紧逼、步步开拓最后指向高远之感。所以,只能称为“阔大”,不以“雄浑苍茫”见长。
夏竦的《喜迁莺》虽有“夜凉银汉截天流”的横绝一空的豪迈,又有“三千珠翠拥宸游”的补足一笔的汪洋浩荡,但毕竟“三千珠翠”还有脂粉香,过于“阴柔”,不及“四面边声”的阳刚雄大,遂使词的气象终逊一筹;而“四面边声”受到千嶂的桎梏屏蔽,视野还是不够开阔,不及“西风残照”的无限苍茫。结果是:《忆秦娥》胜《渔家傲》,《渔家傲》胜《喜迁莺》。
这段话讲得真是好!
不妨再把三首词温习一遍:
(1)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是化用了弄玉吹箫的典故拟写的,主人公是一个秦地的女子。先写不知从哪里传来的箫声呜呜咽咽,秦娥被从梦中惊醒,一抬头,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钩残月。这样写,意境已经有了,气氛已经足了,但是也太平常平淡了。于是下面从秦娥的角度写起,前面是写她醒来后看到月亮,第二次出现“秦娥月”,是从她的角度来写的。看到秦娥月,想到了当初的离别,由离别又想到了,年年灞桥柳青青,但是年年灞桥,有多少人伤心离别?有多少人不忍看到柳色?秦楼月这一句,仿佛又一个轮回,将词的境界以及范围往前推进了一步。
下阕的第一句一转,写看到的乐游园上的景色。这是个清冷无比的秋日佳节,咸阳古道上的音讯早已经断绝。眼见此,想到此,怎能不摧心肝?但词又一顿,从“音尘绝”重新出发,丈夫的消息已经断绝好久了,念于此,再抬头看,看到的只是西风残阳,以及汉朝留下的坟墓与宫阙。这一笔,不以情结,而以景结,但是秦娥的深情、思念以及哀怨,便与西风残照以及汉家陵阙融为一体,也变得深沉、浑厚、阔大、悠远,甚至有了苍茫的历史感。
问题是,最后这种充斥天地之间的情绪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上阕虽忧伤,但是写得相对清秀,无非是月、柳、箫声与楼,这也是通常词中习见的。但到了下阕,“咸阳古道”意象一出,那种历史感,以及伴随而来的沧桑浑厚,便使上阕所表达的感情变得阔大深厚起来,并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中升到高处,使意境雄浑阔大,不失于通常的纤弱缠绵。正因为是层层推进,到最后八个字,才分外有力量,这种由雄浑阔大形成的整体,就是气象。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也写得非常好!一起笔,景象就非常阔大,不拘于细小。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气象已经有了。角声的呜咽,以及四面相连产生的效果,与“长烟落日孤城”相呼应,写的就不是一家之愁,而是千万人之愁了。
但到了下阕,虽然也好,但气象相比于上阕已经减弱了许多。而在此诗中,上阕是宾,下阕是主。写到“将军白发征夫泪”句,作者内心的那种悲悯,也已经表达得非常饱满了。但以情结诗与以景结诗相比,以景结诗往往更为悠远含蓄,这也是此诗与《忆秦娥》的另一差别吧?
(3)夏竦【喜迁莺令】:“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台树,金茎露。凤髓香盘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这一首中,也有一些有气象的句子,如“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以及“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截”应该不是截断,而是直渡、跨越之意,夜凉了,气候变化了,满天寒星在沉甸甸地移动奔流,似乎整个清秋都被锁在了宫殿之中。阔大浑厚中有苍冷。“宸”是帝王所居,“水殿”既指画舫,也可指水边宫殿,此处或为后者,总之在这里尽情歌舞,听唱《凉州》。虽是游玩,也有气势。但整体而言,比之《渔家傲》,又少了几分浑然一体。
《人间词话百年解评》中,有几处说得甚好,如批评《渔家傲》“境界虽开阔,然意象繁多,又落笔在个人感慨,就使全词不能像李词那样,给人步步紧逼、步步开拓最后指向高远之感”,确实点中了要害。也有评得不好的,如“而‘四面边声’受到千嶂的桎梏屏蔽,视野还是不够开阔,不及‘西风残照,的无限苍茫”则说得不对,“千嶂里”其实增加了《渔家傲》的力量感,这是要特别指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