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和传统文学之我见
(2020-07-28 23:03:39)
标签:
文化散文文章 |
分类: 原创散文 |
先锋文学和传统文学之我见
张林生
就文学创作而言,先锋文学和传统文学是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两种不同思想体系下的产物。面对目前中国文坛先锋文学和传统文学并存的状况,您怎么看呢?
一
何为“先锋”?其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亦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对于中国作家们直接拿来先锋文学进行创作,随着大众新鲜感的消退,先锋文学自然而然被国人抛在了脑后。
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中国先锋派作家抓住外部变化及人们的困惑之契机及时进行了转向,对先锋文学进行了中国版的改良——但并非是向传统文学的回返,而是先锋“内核”依旧,只是外在形式上为迎合大众走向了通俗化,因而使先锋文学渐趋“成熟”, “人文精神”大放异彩,好评如潮。因此先锋派像打了鸡血一路狂奔,而且影响了一大批作家们紧随其后,导致中国的空气中无不散发着先锋文学的味道。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国人趋于理性、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兴起,纸质文学作品无人问津,先锋文学的作品也只能是在文学圈内火一阵子而不再进入大众的眼球,所以,先锋派被沦为“圈内作家”。为此,社会上流传着中国文学即将死亡的悲观论调。然而,当路遥和陈忠实作品先后推出时,国人的文学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一波又一波洛阳纸贵的盛况。先锋派彻底蒙圈。
二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不断的博大精深之文化,为国为民之国策、家国情怀之民族精神,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丰富多彩,使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如历史的两大车轮,共同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发展。
以传统为根,写现代之魂是每一个中国作家们的责任和使命。就当代而言,路遥、陈忠实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长久的厚重、民族向心力及传统延续力,符合国人渗透到骨子里之中华文化的审美及共鸣;而“先锋文学”尽管用语文字是对传统小说的继续和创新,他的内核却是西方文化。也就是说,路遥、陈忠实是用中国理念讲中国故事,属于“民族作家”,想不火都难,而且其作品敢说“放在棺材里当枕头”!而先锋派的“圈内文学”,其作品除了在文学圈内红一阵子外,在社会上根本难觅踪迹。
陈忠实曾这样评价圈内文学:即使是一些被评论家叫好的作品,也仅仅只是在文学圈子里反响一阵儿,很难走向普通的非文学职业的读者群里。这样,这些被好评的作品的影响力,也只是局限在文学圈子里被评说的阁楼上,对社会生活各个阶层的读者完全陌生,更谈不上影响力的大小和有无了。
不客气地说,先锋文学的“四不像”作品,不仅国人不待见,恐怕连西方人也无法接受。难怪德国汉学家顾彬著文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主要指小说。一位山西作家(隐名)说,中国当代的小说80%都是垃圾,包括他自己的作品。他的话代表了广大国人对当代文学之诸如“死亡”、“不再神圣”的议论,更是对先锋文学的失望。其实,先锋文学不过是社会上刮起的全盘西化风潮之弄潮产物,是没有中华文化内涵媚西方的“无根草”,有理性的国人自然不屑一顾。
其实,先锋派作家,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而恰恰事与愿违。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给中国版先锋派作家就是最好的例子。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不正是凭着2014年出版的新作《雅各书》而获奖的么?借用陈忠实的话说:“你懂个锤子!”所以说,真正能走向世界的应该是深刻反映本民族内涵的作品。鲁迅、赵树理的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库的宝贵财产”,路遥、陈忠实的作品又何尝不是呢?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西方的先锋派,不管外在的形式如何变化,其内核之西方文化没有变;而中国版的先锋派却正好相反。试想:连祖宗都出卖的人,谁会高看一眼呢?
实际上,鲁迅先生对这个问题已有定论。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是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内涵的文化,才共同汇成了世界文化的色彩斑斓。世界文化之所以吸引人,魅力主要就在于它的多样性。我们越是在敞开怀抱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越要明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创造的优秀文化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鲁迅先生作品堪称典范,有人曾提议他申请诺贝尔文学奖,被他拒绝;借用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的一句话:“做人要有骨气!”鲁迅不仅被誉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及“民族魂”,而且也被誉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我们看到:2019年10月14日揭晓的第十届矛盾文学奖的五部作品,全部是有深刻中华文化内涵的佳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大地“文化回归、民族复兴”之主旋律。
应该说:中国的崛起,是曾经融入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但又不失自我而发展壮大的,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且宣告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的破产,更是敲响了西方霸权的丧钟。特别是,从世界逐渐拥抱中国的大趋势看,中国成为世界“老大”只是时间问题。其实,世界人民对西方“人类主义”的扩张及霸权是深受其害的,并且意识到西方文化要把人类导向灾难深渊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世界人民在期盼着下一期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东方。虽然中国之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施,无疑给世界带来了希望;但遗憾的是,中国的走向世界和中国的崛起一样,实践走在了理论之前,即经济发展在前、精神文化贡献相对滞后,这就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发扬老祖宗的聪明智慧,尽快补上这一课,让中华文化的光辉照亮世界,为人类文化及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