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游记-2
(2009-10-11 09:30:37)
标签:
杂谈 |
我临去非洲的时候,几乎每个朋友都会说:祝你有桃花运,不行就找个酋长嫁了吧,做压寨夫人。这虽然是句玩笑,但体现了大多数人对非洲的认识。我们没有机会,也没有胆量深入非洲大草原上真正的部落的。我们与这些部落最亲密的接触就是在民俗村里。这个村里聚居了6个部落的人。他们既是这里的居民也是这里的工作人员,负责唱歌跳舞,给游客做正宗的非洲餐。每个部落都完全按照自己部落的传统建了村庄。同时,村庄里的空房子也可以作为旅馆来出租,不过我相信那里不会舒服,只是一种人生的经历。南非各个部落的服装都非常有特点,有个部落的女孩子都穿的是彩色珠子串成的衣服,而几乎所有男士的衣服都是兽皮为特色的。导游甚至说,在南非你买兽皮不用担心是假的,因为弄块假的比弄块真的还费劲。他们的舞蹈也是以扭胯和踢踏为主要元素。这个踢踏可不是我前两天学的踢踏舞。这个踢可是要把脚踢过头顶的。而舞蹈演员也和我们印象里的亭亭玉立相差甚远。她们有高有矮,有胖有瘦,还有的撅着非洲人特有的屁股。但是动作可是一样的零活协调,腿踢的一样的高。再来说说非洲餐。我的感觉,非洲餐很像印度餐,但以肉食为主。我这一盘子里,就有鸵鸟肉、羚羊肉、鳄鱼肉等等。我没吃出什么特别的怪味,只是质地上稍有差别。导游特别向我们强调了一个玉米粉,浇上西红柿酱吃。说它的重要性就相当于白米饭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根据我这个做了几年食品的人的判断,我觉得它更像玉米淀粉,是白色的,吃上去也很有韧劲。我们在民俗村里逛的时候,还吃了一种虫子。说是树上抓的,煮熟晒干就当零食了。说句实话,很难吃,很腥气,很牙碜。这里的住房多少有些区别,但总而言之一句话是茅草顶,圆房子,牛粪铺地。据说这些房子都符合很多建筑学上的科学,这也就是我们从小说的“伟大的劳动人民”吧。这样的部落现在也还散落在南非大地上。他们并没有消失,曼德拉就是来自其中的一个部落。他们只是逐渐的与现代文明融合。我们在路上经过一些部落的时候,茅草屋看到的并不多,更多是的是铁板房。
说到南非就不能不说种族歧视。我在去美国之前毫无感觉,我从小没歧视过别人,也没被歧视过。而到了美国,我才越发的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有歧视。我的一个好朋友总结得好:差异导致歧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觉得印度人拿手抓饭吃很恶心,而印度人认为手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就是这样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了歧视。另外导致歧视的就是一个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问题。在这方面似乎是没有办法的事。当年全国人民都觉得粤语时髦,想想现在,哪个香港人不会说几句普通话呢?白人的文化毋庸置疑在世界上是强势的,他们引导了科技和现代文明。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黑人和白人共存的环境里的冲突和矛盾了。
在南非,在长期的种族隔离情况下,白人生活在城市周围,而把黑人赶到了离城市很远的地方。如果黑人要想进城,就要有特别的通行证。在种族隔离结束之后,这一切都改变了。黑人可以自由的去国家的每一个地方。有些有钱或是政治上有势力的黑人开始搬到了白人区附近。在公司的职员里,政府要求至少要有30%的雇员是黑人以保证就业。于是很多白人感觉到了生活被打乱,工作被黑人抢去,他们开始移民,首选地是同样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时黑人建立的强大的工会。我们在约堡住的时候,就有全国工会联合会在那里开会,全部都是黑人。他们时不常的组织个罢工什么的要求加薪,似的那里的项目很难像中国这样“全国一盘棋”“齐心为奥运”地按时完成。
黑人从历史上缺乏正规教育,缺乏现代文明所倡导的“白人”文化的熏陶,所有,他们往往被认为是troublemaker。我们所谓的他们是指绝大多数,所以千万别说我是一棒子打倒所有人。但黑人也有他非常可爱的地方。他们非常有音乐天赋。在南非的每一天,我们都有机会听到他们富有节奏的和声,不光是在民俗村里,也在路边,在酒店前的婚礼上,甚至在电梯上。也许这就是南非的原生态吧。音乐的天赋似的他们学起语言来也非常快。你随便教他们几个中文简单的词,他们一下子就可以念得非常标准。在南非你会看到类似美国南部,黑人做了几乎所有简单劳动,比如菜馆服务员、旅游景点买票等等。多说一句,就是简单的一个旅游景点买票,如果黑人和白人同时在,也会是白人在屋里,黑人在外面。其实美国从64年到现在,40多年了,也还是如此,所以南非的这个情况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我记得当年刚到美国的时候感受到种族歧视颇有几分感慨,还努力地去解释why。但我现在10年后,看到南非的时候,觉得这一切非常正常,这就是世界,无论你生下来是黑的白的,你必须面对的就是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