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著中找寻“教”与“学”的典范
我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是个宝藏。用不同的视角看,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笔者是一名老师,从“教”和“学”的角度来读《水浒传》《西游记》,定有收获。
“教之即得天下英才”是我重读《水浒传》的新收获。在读“大闹五台山”一节时,我突然想到智真长老对鲁达的“度化”,不就是教育吗?如果把智真长老当做教师,把鲁达当做学生,那么我们当教师的该向智真长老学什么呢?
小说由史进寻师父引出鲁达。鲁达,经略府提辖是也。鲁达与史进、李忠三人酒楼喝酒,正喝到高兴处、聊得兴起时,闻隔壁啼哭声,由此引出鲁达解救金翠莲父女、拳打镇关西精彩之回。鲁达杀人后只好逃亡,由仗义英雄变为五台山和尚。
在史进眼中,鲁达“面圆耳大,鼻直口方”。可是,在首座眼里,鲁达“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而在智真长老眼里,鲁达“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鲁达剃度后,智真长老说偈:“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从此,军汉鲁达改叫花和尚鲁智深。
本是师徒辈,却做了兄弟行。为何?鲁智深,人有智慧,且天机深厚。长老真乃智慧也!
看人要有眼光。有慧眼的人,方能识人。
在五台山寺中,鲁智深“不觉搅了四五个月”,“久静思动”。这一“动”,可不了得——两次大闹五台山!
第一次,醉酒,打人,闹僧堂。如果严格按照白纸黑字的寺规,鲁智深要必须打四十竹篦,赶出寺去。可智真长老并没有按寺规处置鲁智深,而是重申了佛法“五戒”,语重心长地教训他一顿,鲁智深惭愧不已,跪下道:“今番不敢了。”一直傲立天地之间的鲁智深,膜拜过谁?眼里仰视过谁?膝盖跪拜过谁?没有大德,何以折服鲁智深这样的英雄豪杰?
智真长老知道鲁智深过去的事。所以,智真长老从鲁智深的行为中看出了鲁智深的心性淳朴与刚直。深知鲁智深这样的人,“只服膺自己的良知和天道,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人间的条条框框是约束不了他的”;深知鲁智深这样的人,“本来就不属于禅林中人,被逼做了和尚,性情受到沉重的压抑,心中无比憋屈,生活极度无聊,思想无限寂寞”。对鲁智深这样的人,智真长老给予的是
“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这就是宽大为怀,慈悲为本!
第二次,安安静静待了三四个月后,鲁智深下山。待上山来,身上多了禅杖和戒刀。这次上山是醉舞上山门,膀打亭柱,痛打金刚。门子、首座、监寺,一应职事高僧,纷纷来智真长老处告急兼告状。面对一个酒疯子,长老如何处罚鲁智深?“休要惹他”“自古天子尚且避醉汉,何况老僧乎?”“休说打坏了金刚,便是打坏了殿上的三世佛也没奈何,只得回避他。你们见前日的行凶么?”光避是不行的,为什么?鲁智深扬言要“烧了这个鸟寺”,吓的和尚们又赶紧开门放他进来。鲁智深禅堂吃狗肉,僧众卷堂大散;一二百僧人头扎手巾,手执杖叉棍棒,叫嚣着要给鲁智深一点颜色。僧堂大乱,打得正欢。待到智真长老喝住鲁智深和众僧时,鲁智深的酒已醒了七八分。
“长老与洒家做主!”鲁智深与僧人们已经水火不容,此时,只有智真长老能给鲁智深做主。慈悲的长老不仅没将鲁智深清除师门,直接赶下山去,而是送了一件皂布直裰、一双僧鞋、十两白银;更重要的是,还给鲁智深安排一个去处。
五台山这座寺庙本可以开除鲁智深,可是智真长老的无量慈悲却没有放弃鲁智深。不放弃,给出路,唯有菩萨心肠才如此!
与智真长老对照的是他的师弟东京大相国寺智清长老。鲁智深作别五台山,夜宿桃花村,火烧瓦官寺,独行来到东京,找到大相国寺。智清长老如何待鲁智深?智清长老唤来众位职事僧人,埋怨师兄智真长老,不愿意收留鲁智深。在给智清长老的信中,智真长老再三叮嘱“此僧久后必当证果”,万望“慈悲收录,切不可推故”。但智清长老根本看不出鲁智深的天赋、心性,只把鲁智深看成一个“问题”和尚。
在五台山,智真长老在众人都反对时坚持打开佛门收纳了这个彷徨无助的弟子;在大相国寺,智清长老在众人还没有排斥时却先埋怨,不愿意收留,还说了不少鲁智深的坏话。两相对照,境界高低,一目了然;谁是好师父,立马分明。
作为一个学生,谁不期盼能遇着一个好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谁不期盼碰到一个好学生;甚至,老师渴望好学生之心胜于学生渴望好老师之心。这是因为,一个学生在成长中有可能遇到很多好老师,而一个老师,一辈子能碰到木秀于林、出类拔萃的一流学生概率不大。
碰到好学生,是老师的运气。但是,碰到了,你要有慧眼看出来。只有看出来,才能认出来;只有认出来,怀宽容之心才能教出来。
为师者,千万不要有“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会被学生外表所蒙骗,“金块珠砾,鼎铛玉石”。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这分明在告诫教师,有多少瓦特、牛顿、爱迪生会在你的“分别心”下被戕害啊!
你看见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个“莽汉”行为,但你可发现他救金翠莲、救刘小姐、拳打镇关西、收服菜园众泼皮的方法、韬略、实力?你可知他对史进、林冲的“真兄弟”之情?面对鲁智深这类特殊”学生”,教育起来,无智慧、无慈悲、无境界、无宽容能行吗?
鲁智深一生服膺智真长老。在五台山,不论多醉,一看智真长老,必然醒来;不论多凶,一看智真长老,必然服软;不论多狂,一看智真长老,必然谦恭。离开五台山后,鲁智深不论何时何地,总说自己的师父是智真长老,言语间有无限尊敬、爱戴与自豪。其实,智真长老既没有教过他念经,也没教过他参禅,却彻底收服了他。
这是为什么呢?是智真长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恰恰是我们要向智真长老学习的地方!
教师生涯,得英才教之,固然是人生一大乐也。能不能得到英才却需要际遇。精金美玉,并不都是
天生就是如此,有很多是浑金璞玉,须假以时日,切磋琢磨,方成精金美玉。为师者,一辈子都可能碰不到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这是不幸;如果碰到了却没认出来,把浑金璞玉看成顽石,看成不可雕之朽木,这就不是不幸了,而是更大的悲剧。
读罢“大闹五台山”,我越发感知:要从良知出发,要千方百计地把教育现场化作能给予千千万万个无限潜能的孩子们发挥自我、找到潜能的成长沃土;更可以试着跨越过往以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框架,应有撑起“教之即得天下英才”的信心和胸襟,不再以同样、僵固的管教与学习模式教育所有的孩子;以宽容心、平等心、平常心、慈悲心育天下学生。
如果说,从“教”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向智真长老学习做一名“人师”,那么,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向谁学呢?
在和学生共读《西游记》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孙悟空不就是“学”的榜样吗!孙悟空,一心向学,最终成就真本领。
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横空出世一只石猴。石猴挑战水帘洞,成为美猴王。为求长生不老,美猴王乘坐木筏,出海向西寻找神仙。第一站南膳部洲,寻仙未果,继续第二站西牛贺洲,在斜月三星洞找到神仙,美猴王变成孙悟空。
须菩提,是佛教中与佛祖齐名的人,属于大教育家。孙悟空,是受天地精华孕育而生的“石猴”,是真正的“天才”。
从东胜神州到西牛贺州,花了十年多;拜师之后又干了足足七年的杂活儿。谁能经受这十几年时间的考验?唯有道心坚固。试想,如果孙悟空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怎么可能踏平十万八千里的重重坎坷去西天取经?显然,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更是无法学到真本领的。我们要知道,须菩提祖师让孙悟空花了七年的时间干杂活儿,是在考察和磨炼孙悟空的意志力,确保他能够承担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重任。
孙悟空跨千山越万水,不辞辛劳去学道,这得需要多大的志向和毅力啊!同时也表明,学得真本领,拥有向学之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这二者缺一不可。
孙悟空和大众一起听须菩提祖师说道讲禅。祖师开讲大道,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你再看孙悟空的听课状态: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祖师看见悟空如此状态,说“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看,这不正是最佳的师生课堂生态吗!老师讲授精妙绝伦,满堂生辉,这是何等的高超艺术!学生听讲入心入脑,欢欣鼓舞,这是何等的听课状态!这样的课堂,是多么令人渴望啊!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依稀记得在讲《鸿门宴》中,似乎有那么一点影子。
孙悟空要学长生不老之道。菩提祖师先要教“术字门之道”,“请仙扶鸾、趋吉避凶,不能长生。”悟空,“不学,不学!”又要教“流字门之道”,“三教九流,看经念佛、朝真降圣,如壁里安柱,大厦将頽,柱必朽矣。”悟空,“也不长久,不学,不学!”“静字门中之道如何?参禅打坐、戒语持斋;也似窑头土坯。”“也不长远,不学,不学!”“动字门中之道如何?采阴补阳、攀弓踏弩等等,亦如水中捞月。”“也不学,不学!”
菩提祖师要教“术、流、静、动”四门之道,悟空皆“不学不学”,是因为悟空认为学了这四门也不能长生不老。可见,孙悟空追求的目标不是最低的,而是最高的!人,要立大志,最患无志。志存高远,方可学到真本领。
当菩提祖师闻听悟空“不学不学”,“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众人不解,皆怒怨、鄙贱、嫌恶悟空;唯有悟空一点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
为什么孙悟空“一点儿也不恼”居然还“满脸陪笑”?原来,悟空悟出祖师的哑谜:祖师打他三下,是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是教他不要走中门要从后门进入秘处传道。悟空一个人半夜走后门,找菩提祖师学习,学会了“七十二变”真本领。
从这一细节中得知,求取真本领,悟性是不可或缺的。但天生就缺乏悟性的呢?那么就要靠勤奋来补。《中庸》里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笨鸟先飞”“水滴石穿”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蚯蚓无尖牙利齿,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凭借的不就是不懈的努力吗?学长生不老之道,需要悟性,这是通理;读书,学习不也是如此吗?
悟空学道成功后,众人问悟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悟空并没有私藏秘诀不告诉大家,而是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尊敬师父,善于总结,乐于分享,这就是孙悟空奉献给我们的学习之法、成功之道。
悟空学道这一节精彩的故事,真真道出了学习真谛:作为学生,要有向学之心,心中要有大目标;求取真本领要靠老师传授;要有悟性,更要勤学;要不自私,乐分享。作为老师,讲授要有深厚的学识、高超的艺术,要教给学生生存智慧和承担重任的真本领。
这真是:教与学,相得益彰;师与生,互信共赢。
教师可以学做须菩提,学生可以学做孙悟空。尽管我们成不了须菩提,成不了孙悟空,但只要我们心向往之,亦不远矣。(发表时有删节)
本文刊发在2022年10月24日天津教育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