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真实的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提供的种种建议表明,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真实问题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摇篮。首先,教学内容与真实问题的关联性越强,越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越能激发学生,越能调动学生,越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其次,问题越真实越具有挑战性,就越能促进学生对这些真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越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过去,我们评价一堂课问题设计的怎么样,往往看导入环节是不是设计得巧妙、生动,是不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否设计得承前启后,利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对问题创设的评估,不能孤立地关注某些环节,而应从整体上思考,更看重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所解决的问题,是否能承载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否能激发学生持久的思考和探究,是否能持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因此在创设问题时需做以下调整。将作为“导入环节”的问题情境,转变为“贯穿整个学习单元”的问题情境。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性问题”转变为更加开放的“持久思考性问题”。
真实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特别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从比较简单的问题情境到特定的问题情境,再到真实的问题情境。随着问题情境不断变得真实,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也变得更加综合。真实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模型,也不能直接套用公式,很难靠一章一节的知识加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小组的深入合作。真实的问题,通常没有现成的答案,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需要不断探索和创造。
真实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力有一定挑战,但是,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在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试错、探索、领悟、合作、分享、实验、反思,逐渐学会了学习,提升了综合能力。
因此,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较大主题或者项目进行单元学习,实际上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条学习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怎样讲好知识,怎样将探究活动组织好,应该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过程的规律,做得更多的是如何帮助学生规划、设计、调试,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