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教走向学》笔记1.1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

(2020-10-10 17:02:01)
标签:

读书

分类: 读书笔记

                                       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

1什么是课程标准?什么是教学目标?如何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

从“标准”到“目标”,是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是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不能直接将课程标准当做教学目标,应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教师每天备课都要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哪里来呢?来自教材和教参,来自教师的经验,来自学生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距离课标还有多远?

“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的落实?”“我的教学目标是否从知识维度上升到了素养维度?”“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将问题解决作为了重点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

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就很难说教学目标是依照课程标准来制定的,也很难证明教学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没有哪位教师会否定课程标准的地位,但在具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往往还是习惯于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借鉴教辅,分析考试说明,较少关注课程标准。为什么教师虽然知道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但又较少关注课程标准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课程标准高度概括,指导作用不如考试说明具体。

我国幅员辽阔,各级各类学校差异显著,学生基础更是参差不齐,因此课程标准的阐述往往比较概括。这在为不同区域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指导性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实施空间,为教师预留了创造的天地。

让课程标准成为教学和评估的依据。

课程标准为教学和评估指明了方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果不依据课程标准,紧紧围绕教材挖掘,过度强调教材逻辑,就容易使教学目标走偏,容易陷入“教教材”的误区,削弱课程的育人价值。备课过于依据考试说明,就容易使教学过于关注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忽略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细碎的知识点关注,考点变化与答题技巧的训练就容易淡化对真实生活的关注,忽略学科思想的建构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让教学和评估统一成为可能。首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和评估指明了方向。它指导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更加关注人的培养,综合品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聚焦真实的问题情境,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在诊断评估上,也指导教师应走出对具体知识点的考查,走出偏题、怪题的误区,立足真实情境、真实问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期待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制定的目标,它是教学活动所期待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几乎每天都涉及。备课,首先要“备目标”;评课,首先要“评目标”。它是教学的方向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事实上,教学目标虽然是我们所熟悉的,但却未必真正了解它;每天制定的教学目标也未必都是正确的,用起来也不一定得心应手。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论是重视问题设计,还是知识落实;不论是关注个别化辅导,还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不论侧重对哪个方面的研究,教学目标都是绕不过去的,都是首先要面对的。

      教学目标从哪里来?首先制定教学目标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整体性原则,二主体性原则,三可操作性原则。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与课程标准对接。教学目标要定位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学目标要聚焦学科大概念的构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