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过去的老师》5名师的课堂

(2018-07-24 15:37:17)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笔记

                           名师的课堂

   朱自清曾任教于春晖中学。一次,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可笑的朱先生》。其中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地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不以为忤,反而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赞其是一个榜样,描写人让人读后如见其人。

 

    北京师大附中的数学老师程廷熙,鼻子大,又有些鹰钩,学生给他起外号程大鼻子。学生对他的教学非常佩服,但有时也跟他开小小的玩笑。一次,某生上课前在黑板上画了程先生的侧脸像,特别突出了大鼻子。全班担心程先生进来会大发雷霆,谁知他站在讲台前,对着黑板端详了好一会儿,笑了笑,操着他那皖南口音评论道:嘴太小,鼻子太弯。同学们哄堂大笑,紧张气氛一下子松弛了。

    夏丏尊曾留学日本,先后在复旦大学任教、在暨南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并在开明书店出任过编辑所长,然而他在春晖教书时期,却对学生说:我是只配教教初中的。教高中就不胜任了。后来朱自清应聘到春晖任教,还未到校,夏丏尊就向全班宣布:朱自清先生就要来校了。朱先生学问比我好,他来后请他担任你们二年级的课。我仍教初一年级。

    同样在春晖,训育主任匡互生初到校。晚饭时学生们照例进入食堂(教师另有食堂),却见一位身穿长衫,方脸浓眉,两眼炯炯,身材中等结实的人,进来坐下。大家都惊异地看着他。先生,这是学生食堂。”“啊!我叫匡互生,和大家第一次见面,我和同学一起吃。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

    研究过春晖中学校史的张清平评价: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无论是上语体文或文言文,先生是不多讲的,他要学生先看,先讲解,然后由他对讲解的加以纠正;对讲得不清楚或不全面的加以补充说明。有时他向学生提问,有时则要求学生向他提问。他在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未了,他总要结合课文,把世界思想家的思想、学说,言简意赅地介绍为我们。”先学后教(钟子岩《夏丐尊在春晖》)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2000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发了文中的议论。”“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法

“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课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钟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这是人生教化啊!语文的人文教育!

“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的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比较教学,教师的自由发挥,发散思维的导向,教师的“见解”。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第二天背完了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看书作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抓问题,教学追问,说出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点就是学习语文需要背,当下能读熟就很不错,如果没有高考的指挥,现在的孩子识记太少了。

   “我既未提问,也没有讲解难字难句段落大意,只是在自问自答。问,这段文为什么要这样讲?换个讲法行不行?为什么接下去一段又那样讲?能不能改头换面颠来倒去?这个词,这个句子,若不用,换个什么?比原来的好还是不好?为什么?作者这样写,这样挑选词句,是有用意的。用意是引起读的人想到他没说的什么。若是改了,不但文章不好,用意也不是缺了就是错了。所以学文章一要探讨作者用词用句用意,二要想到同样意思自己还能怎么作,拿来比较。这样容易懂得人家也提高自己。我边讲边举例滔滔不绝。”(金克木《化尘残影》)这样的“讲”能说是“满堂灌”吗?

“联大老师讲课是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教师自己掌握。……可见当年的老师讲课多么随便,但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不像当今的教师当教材教参名家的“传声筒”,对文本没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老师照本宣读成了播音员,而且还没有播音员抑扬顿挫有味道,学生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启发。比如学习历史,孔子是哪一年生、哪一年死,怎么周游列国等等,每本教科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老师讲,而老师的作用正是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与学生交流。”(何兆武《上学记(选萃)》)

“而要想学好语文课,不仅要求先生教得好,还要求在授课的同时传授捕捉知识的自学本领,即所谓之‘师傅领进门’,这又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我说不清韩先生到底向我们传授了多少知识,但他的确向我们传授了一种感觉,一种发现诗的感觉……仅仅授课一学期的韩钢羽先生能把如此这般的‘敏锐的感觉’传授给我们,就足以是这位恩师在我一生的记忆中长存,感恩不尽了。”

“以我所见的今天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的确需要从传统源头的活水中找到出路。以我的切身体验,中学的语文教学需要有多方面的‘师傅领进门’,需要向学生传授古今中外的广博的外围知识。再就是语文教学切忌照本宣科,有了老师的活讲,才能有学生的活学活用。既然语文课是基础的基础,既然教学的结果在致用,那就特别要突出一个‘活’字。”个性独立的老师方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的学生。(杨乃济《我在二中学语文》)

 

 “听杨少桐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每堂课感觉过的很快,而且留下的印象深。这是由于他的讲课能够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的缘故。他讲课时极少看教案和课本,但教案却放在讲台上,又是下课也不带走,似乎是‘忘’掉了。……看杨老师的教案也是接受一种很具体的教育。杨老师讲课不看课本,因为他把每一节课都背下来了,而且一字不差,令同学们羡慕,都说他记忆力超常。……他讲背熟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篇和段不一定马上就能懂,因为有许多内涵不是年轻时所能领会和理解的,只有经过生活的坎坷和磨难,才会更加深刻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感情。”(杨永善《语文老师的影响》)

  “当时的新生入学没有‘始业教育’,第一堂就是语文课。……一阵铃声响过之后,进来一位约摸30岁、身穿一身白色衣服、举止优雅、情态安详的老师,这就是我的语文启蒙老师戴汉节先生。我记不清他是怎么开讲的,总之,他没有按照课文的编排次序来教,而是要我们翻到许地山的《落花生》,在介绍了作者生平之后,就从容不迫、娓娓动听地朗读和讲解起来。……听着听着,我就完全沉浸在课文描写的境界之中……”作者追忆戴先生讲《落花生》还有一段抒写:“这不仅是一堂语文课,而且还可以说是一堂始业教育课;不仅是我进入初中,而且也是进入人生、进入社会的始业教育课!课文中爹爹说的一段话:‘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经戴先生的讲解,就感到特别神情感人。迄今回想起来,仿佛还在身边!课文中点题的的话‘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也就有意无意地成了我的座右铭。直到今日,还在影响和支配着我的思想和行动,教导我怎么去做人!”王元骧《我们当年学语文》

    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多么重要啊!第一次板书,第一次朗读,第一印象,说一句让学生印象深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