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声明:这篇阅读笔记是儿子的作品,文字稍有改动,但不敢掠美,故而声明。儿子读完《大秦帝国》后推荐给我,我读后非常感叹,尤其是后序,的确颠覆了历史以来的“暴秦说”,我也赞同作者的观点。
暑期阅读笔记之十九
《大秦帝国》与《明朝那些事儿》大PK
读了《大秦帝国》与《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觉得两部书籍都是现代历史类普及书籍中的佼佼者。应平分历史类书籍的江山,但是两部书在青少年圈层的知名度可是相差万里。
《大秦帝国》讲述战国时代初期的秦国由弱转强,进而统一六国,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历史。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昔日却只有不到1万册的销售量(后来才一下跃升,达到十万套,百万册)。
《明朝那些事儿》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作品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自打实体书出版就一红再红,销售量超过500万册,被亚马逊图书网站评为年度五星级图书,这是多么高的荣耀啊!
在校园里,两部书的影响力如同它们的销售量一样,很刺眼。我虽然还不能很好体会这两部书籍的深刻内涵,但认为这两本书是一个级别的,一样的令我着迷。《明朝那些事儿》是完全意义的历史文化草根化,可以作为一部历史普及读物来读,这个很合当代人阅读的胃口。
《大秦帝国》更多的是思索,放在今天仍然极有借鉴意义。作品没有一味地干枯无谓说教,作者孙皓晖教授给我们讲述了战国末年和秦朝时期的许多鲜活历史。说是故事更好些,就像司马迁一样,当时的许多历史事件都已不可考,而靠的就是作者凭借稀缺的文献加上理性的思考考证出来的故事。作者叙述的史实改变了我心目中大秦的印象、秦始皇帝的印象、项羽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它颠覆了“暴秦”这个早已棺材盖板的历史定论,列举了秦朝毁灭两大理由以及秦朝政治不残酷的赋税不严重的依据(其一,突发恶性政变,导致中央政权结构全面内毁,其二,战国大争传统,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导致了空前剧烈的全面动荡。但他没有提每年几百万的徭役事实),实在是让我欲罢不能。
从书中我看出了作者缜密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虽然它是正史读物,却有那么多前所未闻的、可信的史实。由作者推测出的历史,使我好像看到了许多人都看不到的历史迷雾下的真相,很是能满足当代人的猎奇愿望。书中还蕴含着深刻却不晦涩的思想内涵,使每个读者对书中的人物事件都有着不同的感悟。它启迪了思想,又有普及文化之功用。
大秦文明是我们中国的原生文明,是我们华夏文明的起点,怎么又不会吸引不了我们这些心潮澎湃的青少年呢?我认为我对于大秦的历史比对大明的历史多了一种深深的敬畏,更加是令我想要去了解它。可为什么我只是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听说看到过《大秦》,而在校园内外都能听到的只是同学们讨论《明朝》的声音呢?《大秦》在我们青少年中知名度不广的原因在哪呀?
从总体上看,《大秦》是以正史为基础,以小说的格式不苟言笑的老老实实记叙着那个时代发生的事,就连语言都是半文言的(不过一点都不难懂,没有古汉语中特有的词汇)。对于现代的青少年来说一点时代气息都没有,可是作者正是以现代人的思想方式构建着战国时期的背景,正是这样才让我们这些青少年都能体会到那时、那地、那事、那人的行为方式是多么合理,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可以说作者以睿智的头脑将看似已有结论的事实推翻以另一种更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方式发生。他通过文献中的蛛丝马迹推断出历史人物合情理合理的想法,能让现代人接受,才使我们了解为什么会在特定的时间有特定的人物发生合理的事件。就是说《大秦》中有作者的虚构成分,而且为了读者能明白故事的发展,合理虚构的成分很多,但者并不是无端的空想,更不是对历史的亵渎。而是以更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历史,抹去历史上覆盖了几千年的尘埃,有这种勇气和能力的人让我非常佩服。
《明朝》诙谐幽默,用调侃的方式来介绍历史,使我们青少年对通俗历史感兴趣而且能读。《大秦》虽然努力做到让读者都看得懂历史,情节合情合理、丝丝入扣,可风格是浑厚磅礴,不能完全被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接受,在风格上《大秦》算是败了一局了。
再看内容,《大秦》记叙152年的历史用了500万字,而且不是编年体通史,而是只介绍重要事件的断代史。可以想象《大秦》的记叙是多么严谨,事实是多么翔实。所以才让我们觉得有小说的感觉。比起《明朝》自然是丰富了许多了。而《明朝》记叙300多年的明朝只用了83万字,用的虽然是纪传体(相似而不是真的是,在此借用是为了作对比),却是把明朝上上下下几乎所有有名的人物都写上了,尤其是13帝用的笔墨最多。语言当然更加凝练,而且很幽默,比《大秦》的长篇累牍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从风格上,《明朝那些事儿》要是用评书的方法展现出来,都不用编台词,可能平常人跟看故事似的就能理解,容易接受,而且剧情也很有意思,比较吸引人。《大秦》我觉得看着比较痛快,金戈铁马的气势,国命纵横的天下对弈……两个在不同风格上都很成功,但我个人比较喜欢大秦。
最重要的是,《大秦》把我带入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战场,把我带到励精图治的庙堂,把我带到了虽不是安居乐业,每个人却丝毫不懈怠,勤劳耕耘着的农田。是大秦给了我十分美好的形象,从上到下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十分全面的介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使我对大秦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对大秦的历史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从这一点,我便认定《大秦》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读物,它能让读者对历史产生兴趣就是莫大的功绩。
而我再反观《明朝》,描写的净是官场上、战场上的周旋、拼杀,我不知它们是不是就是明朝的特色。但我只把它们看做单纯的场面描写,网络小说中我也能找到类似的描写。而我不能从它们中找到明朝真正能吸引我的地方。或许是作者没有精力再用笔墨来描写明朝下层社会的生活状况,给我一个不完整的明朝。我只对《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感兴趣,而对明朝还是没有什么情感,甚至还留存着教科书灌输的概念,对它有些厌恶。可能以后再看到关于明朝的历史读物,不是有当年明月的文笔的我也不会感兴趣的。这一局应该是《大秦》胜了。
简单发表一下一位网友的评论,显得公平一点,“明朝是注重说理,联系现实,幽默,偏重历史普及读物;而大秦是注重思考,内涵,虚构的比较多其实各有千秋。”看他这么说,我就认为在广大读者的心中《大秦》和《明朝》都具有独有的特色,都很吸引眼球。在稍大年龄段的网友中都具有知名度,但为什么我在校园里就看不出《大秦》的影响力与《明朝》有可比之处呢?
我认为问题不是出在书本身的内容上,原因有一:《大秦》的字数有500万之巨,一般的低年级的同学很少有兴趣来阅读这么绵长的史诗,而较高年级的同学却又挤不出足够的时间来阅读。但《明朝》不同,它只有83万余字,还分成七册出售,语言幽默简练,每本书中都充满了丰富的故事,只是随手的一翻都可能引起你阅读的兴趣,还不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尤其是它容易上手不像《大秦》看了十几万字才结束一个完整故事,《大秦》语言很严肃,既不幽默也没有时代感,但却有思想性。《明朝》的故事串串相连,妙语迭出很适合现在的学生。看它能排遣往日的压力。
有二:我认为《大秦》在中年及以上年龄段的人群中有大批的读者而在青少年中鲜有人看,原因不是在我们青少年不爱看,看不懂(我认为像我一样的青少年看到《大秦》也会和我的一样爱不释手的,这多亏了孙教授深厚的功力啊!)。而是他们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成年人购买的能力。实体书在市面上定价是369元,网购是最低180元,一般的学生也只有在图书馆才能目睹它的“芳容”了。我们没有钱来买这么贵的书,家长也不会为一部没读过的书付那么多钱。我想这就是《大秦》不能在学生阶层流行的原因之一吧。
原因还有许多,但我看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阅读趋势。在青少年中,学习的压力很大,我们愿意去读那些娱乐的消遣类型的历史通俗演艺,譬如《明朝》。它的行文路线我觉得看起来很爽(说不出原因啊),看到故事随我想象的方向发展我就觉得自己有一种主宰的感觉,这种感觉谁都有可能有,潜意识的,不算自恋吧。这多亏了作者明铺暗蓄的提供线索指引读者思考。这种阅读很轻松对于我来说思想的启示很小。而看到《大秦》时,作者负责记叙和议论,我要自己独立去体会人物的感情,思考事件发生的动机,对于我这种人来说看起来勾心斗角,很过瘾,但是要总思考而且经常猜不到正确的答案,很憋屈,不是很畅快,还是水平不够啊!不像《明朝》,绝大部分的学生读者都会接受。于是乎《大秦》只拥有了小部分的学生读者群。
我想,我们青少年不是不爱看书时思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更愿意去看那些嬉笑怒骂,感情强烈的历史书。好像就是很多人说的快餐风尚。我不是想要有多少人能转变态度都来关注《大秦》,强行改变大家的思想。我只是想今后《大秦》这样的书不被冷落,还能继续出版给我们看,还有人愿意去看《大秦》这种书。我们青少年跟成年人对书籍的选择有这么大差别,确实是情感上有不同。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专家学者们讨论的问题就不在我这课题的范围之内了,我也只能空发些感想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