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谁为多与者?
读方苞《狱中杂记》,有段极为经典的对话令我反复思考。
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
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掌管上刑具、打板子的狱卒也是如此。同我一起被捕遭到木制刑具审讯的有三个人:其中一个给银子三十两,被打之后骨头微伤,病了一个多月才好;另一个加倍给钱,只伤了皮肤,二十天就好了;再一个给六倍的钱,当晚走路就象平常人一样了。有人问小吏说:“犯人贫富不等,既然从他们那里都有所得,何必一定要按贿赂的多少来区别对待?”小吏说:“不分别对待,谁愿意多给钱!”
这段对话之所以经典是在于主梏扑的回答,“无差,谁为多与者?”“差别”与“多与”的关系真令人玩味!方苞通过文学来揭露监狱的黑暗,道出了一个社会“真理”。
有差别,制造差别,这都不可怕,因为差别的功用中也有激励作用;可怕的是带着个人私利来制造差别,更为可怕的是带着冠冕堂皇理由来制作差别。
对于这段经典对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突然想到眼下的“小升初”的硝烟大战,也曾带着“匹夫有责”的意识剖析,也翻看众多议论,但引起硝烟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是优质学校资源短缺吗?为什么短缺?优质学校短缺的原因是什么?家长是心甘情愿地参加硝烟大战的吗?改革开放三十年了,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为何4%的教育投资总是不到位?等等。
问题层出不穷,理由千种万种。重点校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有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它也做出过贡献。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呼唤优质教育越来越迫切,人民急切要求公正公平公开。没条件去办事情,办不到,人民是可以原谅的;如今,是有条件,却不去办。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试点的,利国利民的好事还用试点吗?比如大连实行的学区制,在校园硬件基本达标的前提下,就是优秀师资的共享共用。教师为局所有,为校所用。
这么好的办法为何不在全国实行?
这样实行的结果是消灭了差别,没有了重点校,示范校,权力还有吗?当然有,有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但也没了“权力”。条子没了,电话没了,老百姓不用再去求人了。这样的阳光教育,那些握有“权力”的人心甘情愿吗?
至此,方苞的“无差,谁为多与者”就有了众多的现实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