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侍坐》主旨的商榷
关于《侍坐》的主旨,作为语文教师我倒很愿意同您交流一下看法。
我个人认为仅把子路的“志”理解为“军事强国”是不全面的,因为子路还说了“且知方也”,与“有勇”是并列的。同样,把公西华的志向理解为“管理强国”也是片面的。
关键是对曾皙的志向的理解。如果仅仅理解为他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儒家理想境界中的“大同世界”的生活状态,固然也勉强说得通,(实际上自古以来很多学者就是这么解释的。)但结合上下文来看就不太协调。有几点值得探究:
首先,曾皙明确说了: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照上文“大同世界”理解,那么这个“异”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四人的追求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治国理想,只是曾皙达到了更高境界罢了。那么这和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时的明确决然的态度是否不协调呢?
其次,关于“撰”的释义,课本注为“才能”,似乎从孔颖达开始就这么解释了。而据《集韵》等辞书解释,“撰”还有一个音“xuǎn”,与“選”同义,即“选择”之“选”。我个人认为这样理解更顺畅。也就是说曾皙明确表示与其他三人的“选择”不同。这个不同应该有本质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不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曾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所以他一开始回答时有些犹豫,不知当讲不当讲,在孔子的“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的鼓励下才大胆袒露心迹的。
再次,孔子的“喟然叹曰”的“叹”其实很耐人寻味。“叹”在汉语里含义丰富,比如既可以是“感叹、赞叹”,也可以是“苦叹、哀叹”。焉知孔子不是因曾皙的一番话引起了内心无限怅惘失落之情呢?要知道孔子当时带学生们周游列国,四处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得到某个国君的赏识,使自己有机会挽救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可是却处处碰壁,转徙四方,身心俱疲。孔子也许太累了,失望了。
也许曾皙与三子的不同在于,子路他们都还怀有理想,希望在这个社会中努力做些事情;而曾皙则洞察了各国野心勃勃,交相争利的现实,认识到孔子的理想在当今时代是很难实现的了,于是索性采取了回避与超脱的态度。他的清醒也许正合于孔子内心的感触。
孔子是圣人,人们有时往往不愿承认或面对圣人思想中的消极情绪的流露,总觉得一向积极进取,入世颇深,时常批评道家的隐逸思想的孔夫子是不该说丧气话的。于是就刻意给圣人头上增加许多光环。大概这是“大同世界说”产生的心理背景。就像《毛诗序》里硬说《关雎》是“颂后妃之德”一样。其实圣人亦常人也,事业遇到挫折,偶尔情绪低落一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孔子不是还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吗?
另外,关于孔子对各人志向的评论的理解,我以为应该抓住核心句“为国以礼”。孔子高度重视“礼”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里要引导学生区别孔子说的“礼”和现在一般意义上的“礼貌”之“礼”。孔子说的“礼”,范围要大得多,它既是一般人际交往的礼节,又是社会生活道德的规范,更是维护社会组织等级秩序的行为准则。一般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礼”则是这种思想的外在表现或约束。《论语》中多处表达类似意思,如“克己复礼为仁”。
所以孔子批评子路“不让”,不能表面化地、简单化地理解为“不谦让、鲁莽、轻率”。我觉得孔子真正的不满是,一方面子路话说得太满,口气太大,好像治理国家很轻松似的。(“千乘之国”不一定是小诸侯国,按当初周朝的制度,天子可以保有军队“万乘”,大诸侯国只能有“千乘”,小国则可能只有“百乘”,只是到了后期天子暗弱,各国纷纷扩军,才打破了这种限制。因此我认为“千乘之国”应释为“有相当规模的诸侯国”。)以礼治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另一方面,子路把“可使有勇”摆在“且知方也”(这就是“礼”啊)的前面不合适。在孔子心中,“礼”是治国的首要的和最重要的任务。也正因为这样,孔子不满意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态度,这是治国者当仁不让的责任,必须首先力行之,怎能委以他人呢?当然,公西华只肯做小相也是不应该的。一句话,孔子认为“礼”是“国之大事”。
这样理解,全文就较顺畅连贯了。也符合孔子的一贯主张。
以上是一点个人浅见,不见得正确。只是感动于您的治学认真之态度,也觉得这个问题较有趣味,拉拉杂杂写了这些。
备注:这是朋友张云的文章。
附:我的《侍坐》主旨分析及反思
一“率”一“哂”,方显教学真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故事情节最完整最完美的一篇,也是中学教材中经典名篇。在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行的当下,如何学习经典,是每位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文字,文章,文化”是文言文教学设计的方针。本着这个方针,我重新阅读文本,期待着从反复阅读中读出新意。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对文学作品要做到“常读常新”,这点就是针对教师而言的。
反复阅读中,我在思考;翻阅过去的教案,我在对比。这则论语记述了孔子师生一次谈话。那么,谈话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说围绕什么话题进行?
“亦各言其志”,“志”就是谈话的中心。抓住这点,等于抓住文章的中心。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
子路的“志”是“千乘之国”中等国,比及三年,国家“有勇,且知方”。子路的强国策略是“军事强国”。冉有的“志”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小国,比及三年,国家“足民”。冉有走的是“富民强国”策略。公西华的“志”是“愿为小相”,走的是“为政”之路。
梳理完“学生”们的“志”,那么,孔子的“志”是什么?文本中只是说“吾与点也”,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的作用就该发挥出来。教师可以提供出来,在《论语·公冶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告诉学生们孔子的“志”对理解文章是大有裨益。
这则论语,有两个字的理解是有难度的。不过结合孔子的“志”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理解起来也就会“随波而流”,顺势而出。
第一个难点“率”的理解。大多数人们都遵从课下注释的解释,理解为“轻率匆忙”或是“轻率,毫不思索”。
真是这样吗?《语文新课程标准》鼓励师生“要读出自己”的解读。理解“率”恰恰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平台。
怎样理解“率”?可以先组词,“直率”“轻率”“草率”。再看,子路是在什么情形下“率而对之”的。这就要好好阅读分析第一自然段。孔子先是创设了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试想,一上课,老师严肃,学生还敢踊跃发言吗?正因为是孔子创设了如此宽松的学习氛围,子路才会“率”而对之。这个“率”可以理解为“率先”。这正是孔子民主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
我们还可以利用下面这则论语中来帮助理解。
《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从这则论语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是直率,有时候做事就会鲁莽些。
针对老师的问题,子路的回答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有理有据,事实也证明子路是有能力的。这并不是子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这样,我们怎么能说子路“草率”呢?
第二难点“哂”的理解。过去的教材课下注释为“嘲笑”。现在的则注释为“笑”。对这个字的理解又是一次师生合作探究的好机会。
理解词语,必须结合语境,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探得真义。子路“率而对之”,依靠军事强国,可是孔子的治国理想是通过“仁”“礼仪”“教化”来实现。子路的回答并不符合孔子的理想,所以“哂”之,做了一个不回答的回答。也就是给了子路一个微笑,当作回答。
我细细品味,如果孔子给予明确的肯否,你想想,子路是什么反应?其他三位学生又是怎样反应?要知道这是课堂学习。探究过程远远重于结论。孔子的教育方式启发式,不是传授式。是让学生们在对比中去得出结论。显然,孔子没有结论,只是一笑,也给后面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后面的学生都是孔子一个一个提问的。而且后面的回答也是越来越谦恭,曾皙是在老师再三提问下才说出自己的“志”。对第一个发言的人,孔子“笑”而不做肯否,这是做教师高超的地方。现实课堂中有多少老师武断地给学生下断言,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破坏了宽松的学习气氛。课堂就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根据这些,我们说孔子的“哂”绝不是嘲笑子路,而是一种智慧。我们再结合文章结尾孔子的话来进一步分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礼”,而不是霸道,这点可以结合春秋历史领会。显然子路的回答孔子并不满意,所以孔子用了一个“哂”。这个“哂”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最终不是“嘲笑”。此时我们前面所说的了解孔子的志对理解文章有帮助在这里就有了注脚。
备课到这里,上课的思路有了,板书也有了。
子路 “千乘之国”
率
哂
曾皙
“性天风月”
叹
孔子
冉有 “足民”
仁
公西华 “愿为小相”
《侍坐》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有遗憾的课。预设的内容没有完成,课上也没有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对文中的一个难点,我也没有突破。那就是文本结尾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中“不让”的理解。“让”怎样理解?我认为不简简单单理解为“谦让”。如果是,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子路在师兄弟前不谦让,不符合礼仪。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符的,开篇是孔子鼓励学生们发言的。
怎样理解?我又仔细翻看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觉得“其言不让”不能割裂理解,应该和“为国以礼”结合。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用礼仪去治理,而不是霸道;治理者心中要真正拥有一种温良恭简让,追求的是大同事业。
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实际上是国家天下大事,是一种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业,要有文化基础,要有学问修养,不是那么简单的。而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说得是如此轻率。但我们不能怀疑子路的能力,这番话的确显示出他的的英雄气概,事实上子路也的确有这样的能力。但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着重于文教方面,而不是偏重政治方面。这点与孔子不相符,所以孔子“哂”之。而曾皙的政治理想是符合孔子心愿的,所以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由此得出,学习文言文尤其是经典,千万不可做“句句落实”死扣的傻事。
学文言切不可逐字逐句地解剖
,那样的话就支零破碎了。语文课尤其是学习文言文,其实应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之美、思想之精,而不是分段解词。可是教师最容易陷入这样的境地。
这也是一节有收获的课。比起以往的课有进步,体现在对孔子教学真谛的理解上。过去对“率”“哂”只是按照课下注释“照本宣科”,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
学习新课程理念后,敢于进行思考了。对孔子的教学理念也是存在“知识”层面,没有感知。这次学习,通过对“率”“哂”的分析,我更加体会到孔子的教学真谛。首先是创设民主气氛,让学生敢于发言,鼓励学生发言。
第二就是如何面对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回答并不符合老师的答案时应该怎么办。孔子没有棒喝,一棍子打死。而是用了“哂”微笑,这高明的回答。现实课堂中,老师在理念上执行了“民主”,但一到实际就忘记了,特别是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时候,老师的“武断”就来了。
学习孔子就要落实。在这节课上,我极力鼓舞学生读,发言,通过“小技巧”来鼓励学生,来说明“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这样学生踊跃发言,在发言中来学习。师生共同进步就能体现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