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侍坐》的教学反思

(2009-03-16 17:34:20)
标签:

教学反思

为国以礼

结合

分类: 语文学习

               《侍坐》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有遗憾的课。预设的内容没有完成,课上也没有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对文中的一个难点,我也没有突破。那就是文本结尾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中“不让”的理解。“让”怎样理解?我认为不简简单单理解为“谦让”。如果是,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子路在师兄弟前不谦让,不符合礼仪。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符的,开篇是孔子鼓励学生们发言的。

    怎样理解?我又仔细翻看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觉得“其言不让”不能割裂理解,应该和“为国以礼”结合。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用礼仪去治理,而不是霸道;治理者心中要真正拥有一种温良恭简让,追求的是大同事业。

    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实际上是国家天下大事,是一种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业,要有文化基础,要有学问修养,不是那么简单的。而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说得是如此轻率。但我们不能怀疑子路的能力,这番话的确显示出他的的英雄气概,事实上子路也的确有这样的能力。但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着重于文教方面,而不是偏重政治方面。这点与孔子不相符,所以孔子“哂”之。而曾皙的政治理想是符合孔子心愿的,所以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由此得出,学习文言文尤其是经典,千万不可做“句句落实”死扣的傻事。

    学文言切不可逐字逐句地解剖 ,那样的话就支零破碎了。语文课尤其是学习文言文, 其实应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之美、思想之精, 而不是分段解词。 可是教师最容易陷入这样的境地。
    这也是一节有收获的课。比起以往的课有进步,体现在对孔子教学真谛的理解上。过去对“率”“哂”只是按照课下注释“照本宣科”,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

    学习新课程理念后,敢于进行思考了。对孔子的教学理念也是存在“知识”层面,没有感知。这次学习,通过对“率”“哂”的分析,我更加体会到孔子的教学真谛。首先是创设民主气氛,让学生敢于发言,鼓励学生发言。

    第二就是如何面对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回答并不符合老师的答案时应该怎么办。孔子没有棒喝,一棍子打死。而是用了“哂”微笑,这高明的回答。现实课堂中,老师在理念上执行了“民主”,但一到实际就忘记了,特别是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时候,老师的“武断”就来了。

    学习孔子就要落实。在这节课上,我极力鼓舞学生读,发言,通过“小技巧”来鼓励学生,来说明“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这样学生踊跃发言,在发言中来学习。师生共同进步就能体现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