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杨行密兴陵:位于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东南。
从合肥沿合阜高速,在吴山出口下,一直向西。在快到吴山的时候,在路的左侧可以看见一条土路,两旁有松树,土路尽头就是吴王杨行密的墓了。如果向村民打听,就问吴王墓,当地人都知道。
http://www.meng-tang.com/pic/20091219/%E7%85%A7%E7%89%87%20764.jpg
http://www.meng-tang.com/pic/20091219/%E7%85%A7%E7%89%87%20759.jpg
吴王墓前的土路泥泞不堪,可能与最近刚下过雨有关。土路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吴王墓表”。在墓前有一石碑,上写“唐吴王杨武忠公行密之墓”。墓上杂草丛生,有土路可以登上墓顶。墓顶较平坦,但是面积不大。封土不规则,我试图丈量尺寸,但是看了一下,只能勉强测量南北宽度,东西边界不明显,没办法测量其,只能放弃。现场情况很简单,也只能记叙这么多了。
http://www.meng-tang.com/pic/20091219/%E7%85%A7%E7%89%87%20756.jpg
据《长丰县志》,杨行密墓位于五山镇东南,高3米,35×40米。这一数据与我测量不一致。高度我测量是4米,南北宽32米。东西长无法测量。从卫星地图上测量,应该是东西35米,南北33米。
我上网搜了一下长丰吴王墓的资料,知道当地政府建了一座吴山庙。1995年,“吴王遗踪”被评为“合肥十景”之一。现有吴山庙、吴王墓、百花公主墓、百花街、杨渥古街、牌坊等景点。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我之看了吴王墓,至于百花公主墓,没听说,也没看见。但是看了网上的照片,庙修得富丽堂皇,尔墓却如此荒凉,有点舍本逐末。网上关于杨行密墓的资料,有的还有很详细的介绍,称“规模较大,有前、中、后3个主室和10个侧室。前室深朱彩绘,鲜艳瑰丽,是我国早期的建筑彩绘杰作。中室北壁石门楣上浮雕‘双龙戏火珠’,左、右壁各有一尊石雕武士像,足踏祥云,披甲持剑,敷金涂彩。后室停放梓宫,正中为青石棺床,棺座两侧刻有6条飞龙,边饰卷草纹海石榴花纹。石铺墓顶绘有带彩的日、月、星、辰100多颗,石砌地面雕刻着蜿蜒曲折的江河图案,‘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象征着封建帝王统治的天地。墓葬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文物毁损殆尽,但其地下宫殿至今未作科学挖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前面说墓室结构,后面则说未经发掘,自相矛盾。从文字介绍上看,颇与南唐二陵相似。实际上杨行密墓的结构并无人知晓。
清嘉庆《合肥县志》载:“杨行密墓,在城西北六十里,吴山庙集东。昔人梨田,曾见其隧道者,俗以坟为山,因以为庙”。
据《历代陵寝备考》卷三十四:《纲目质实》杨行密墓在扬州府仪真县西七十里,墓号兴陵。我手里没有仪征县志,而《扬州府志》压在箱子底下,暂时无法查阅。但是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并无此处古迹。不过,在书的第579页,有一处编号59-B51的古迹,登记名为:兴陵墓群。地址:(仪征市)马集镇八里村兴陵组北的高地上,时代为五代。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约有墓葬10座。1996年发掘1座,为长方形砖室墓,上平铺青石板,长4.05米,宽2.9米,深1.2米,墓向43度,出土铁犀牛4只及“帝武后裔沈文仲父”铭文砖等。这一处古墓,墓主人不知道是什么人。但是根据所在的位置在仪征,且恰好叫兴陵组(有人向我质疑现在没有叫什么组的地名了,对此我没有能力回答,因为上面的文字是摘抄书上,我也没去过仪征考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同时墓的年代是五代时期,一切都与杨行密墓相吻合,由于资料上没有认为这就是杨行密墓,我也不能简单下结论。且放在一边。从地图上所给出的位置,在仪征火车站北不远处。但是现在无法查到马集镇有兴陵这个地名,看来需要实地考察一番才行。补充一句,这个位置于方志上仪征西七十里不合。
顺便提一句,查《大清一统志》:扬州府卷,称杨行密墓在仪征县西七十里。庐州府卷,称杨行密墓在合肥县铁索涧。各记各的,互不干扰。
网上有两处网文,一是政府发的,说的冠冕堂皇,点击此处。一为网友写,实地考察,更加客观。点击此处。
《吴王墓表》:吴王杨行密,字化源,庐州合肥人。少孤贫,状貌长大,有膂力。唐僖宗乾符中,揭竿而起,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淮南节度使高骈乃以行密为淮南押牙,知庐州事。中和三年唐即拜行密庐州刺史,光启三年,骈为毕师绎□攻,行密驰救,师绎已杀骈。行密围城半□,遂入扬州,自称淮南留后。文德元年,孙儒袭扬州,行密归庐州,率诸将济江取宣州。昭宗龙纪元年诏以行密为宣歙观察使。孙儒出攻宣州,行密乘虚袭据扬州,遣将攻常州。大顺元年,遣将袭据润州,取滁州、和州,诏赐宣歙军号宁国,以行密为节度使。孙儒复□扬州。景福元年屡败孙儒兵,斩儒于阵,传首京师,遂帅众再归扬州。昭宗降制授行密淮南节度使、同平章事。乾宁二年加检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密尽有淮以南、江以东诸州。天复二年,昭宗拜行密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封吴王。行密自□兵至封王历时二十余载,崛起于畎亩之间,转战于乱军之际,所举州郡,跨越江淮,纵横数千里,可谓一方雄主,其为人宽厚,善御下,广纳谏,将士多乐为效命。行密于□马倥偬之际,犹能招抚流亡,劝课农桑,轻赋缓刑,自奉俭约,囊□云不敢忘本者,此之谓□。行密生于宣宗大中六年,卒于哀帝天祐二年,享年五十有死,谥武忠。邑令许有为敬撰。惠济河畔学人王理之书丹。庐州赵其武镌石。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岁次丁丑孟春之榖旦。
杨行密墓,虽然也算一处帝陵,但是未列入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我颇有些不理解。
经纬度:N32°03'51.80”,E117°03'57.01”
考察时间:2009年12月19日
寻访难度:☆☆☆☆★
观赏指数:☆☆☆☆★
文物价值:☆☆☆★★
访问指数:☆☆☆☆★
更多内容请看我的网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