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访古——陴县望丛祠(古蜀国望帝丛帝陵)

(2009-04-05 20:22:33)
标签:

四川

成都

访古

帝陵

文化

古迹

重点文物

分类: 历代名人墓葬

        望丛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陴县望丛中路8号

 

        望丛祠,对于陴县来说是个比较著名的景点,所以在GPS的数据库里有这个地方。定好目的地后,从成都沿成灌高速过来,进入陴县后沿望丛中路一直向西北方向,过了陴县一中后不久就到了。

 

        望丛祠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上去颜色很新,估计修缮不久。门口有售票处,票价不贵,5元。进入后,一道影壁,上有三个大字,“望丛祠”。绕过影壁,是望丛祠。景区主体建筑就是望帝陵和丛帝陵,此外还有一些纪念建筑。但都不甚重要,不提也罢。望帝陵与丛帝陵相距约六、七十米。据望丛祠内的景点介绍上称“望帝陵座西向东,高15米,周长205米,墓碑向东,前有拜台陵道,墓脚有石板路环绕。墓顶封土上存古柏15棵;丛帝陵,单座墓,座西向东,位于望丛祠东北,砖室墓,呈圆锥形,高10米,周长100米,封土上仅存古柏2棵。”不过有点错误的是,丛帝陵位于望丛祠的正西方,并非东北。

 

http://www.meng-tang.com/%E5%9B%BE%E7%89%87%E5%BA%93/%E5%9B%9B%E5%B7%9D%E6%88%90%E9%83%BD/DSC01107.JPG

望丛祠大门

 

http://www.meng-tang.com/%E5%9B%BE%E7%89%87%E5%BA%93/%E5%9B%9B%E5%B7%9D%E6%88%90%E9%83%BD/DSC01108.JPG

望丛祠影壁

 

http://www.meng-tang.com/%E5%9B%BE%E7%89%87%E5%BA%93/%E5%9B%9B%E5%B7%9D%E6%88%90%E9%83%BD/DSC01110.JPG

丛帝陵

 

http://www.meng-tang.com/%E5%9B%BE%E7%89%87%E5%BA%93/%E5%9B%9B%E5%B7%9D%E6%88%90%E9%83%BD/DSC01111.JPG

丛帝陵石碑

 

http://www.meng-tang.com/%E5%9B%BE%E7%89%87%E5%BA%93/%E5%9B%9B%E5%B7%9D%E6%88%90%E9%83%BD/DSC01112.JPG

望帝陵

 

http://www.meng-tang.com/%E5%9B%BE%E7%89%87%E5%BA%93/%E5%9B%9B%E5%B7%9D%E6%88%90%E9%83%BD/DSC01113.JPG

望帝陵石碑

 

http://www.meng-tang.com/%E5%9B%BE%E7%89%87%E5%BA%93/%E5%9B%9B%E5%B7%9D%E6%88%90%E9%83%BD/DSC01117.JPG

望丛祠内二帝塑像。望帝、丛帝他们真的能这么和睦的坐在一起吗?

 

http://www.meng-tang.com/%E5%9B%BE%E7%89%87%E5%BA%93/%E5%9B%9B%E5%B7%9D%E6%88%90%E9%83%BD/DSC01119.JPG

望丛祠

 

http://www.meng-tang.com/%E5%9B%BE%E7%89%87%E5%BA%93/%E5%9B%9B%E5%B7%9D%E6%88%90%E9%83%BD/DSC01121.JPG

蜀魂?

 

        据《陴县志》:祀望帝的“崇德祠”原在灌县二王庙处,南朝齐明帝时(公元494-498年在位)时,刺史刘季连将其自灌口移建于郫。后与丛帝庙合并,成为合祀望、丛二帝的“望丛祠”。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赵可度葺而新之。皇佑四年(1052年)重修。明末清初毁于战火,仅存杜宇、鳖灵二陵。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李馨“伐石表道”,“始禁樵采”,保护了二陵。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经修复,并于祠内遍植柏树(1981年尚存207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祠东建“听鹃楼”。民国4年一度在祠内建公园,后逐渐荒芜。民国8年四川督军熊克武驻防于陴,曾拨款培修祠宇,并于二帝陵前分别竖“古望帝之陵”、“古丛帝之陵”石碑。碑高丈余,下款刻“熊克武立,但懋辛书”。1969年碑被拆毁,仅存残块,今碑为复制件。

        全祠原占地22亩,红墙环绕,古柏参天。祠正面有照壁,高丈余,上有但懋辛书“望丛祠”三个大字,字径2尺左右。照壁两侧各有大门,形若牌楼,格局十分独特。左门额书“德垂揖让”,右门额书“功在田畴”。祠中为祀殿,内塑二帝座像;正中有楹联二副:“蜀国破天荒,忆冠裳让后,水土平初,一德君臣三代远;巴人追地载,当花凤来时,杜鹃啼处,千秋风雨二陵多。”“巫峡西回,断岩猿声留胜迹;岷江东去,故宫鹃魂认前朝。”殿右为望、丛二帝陵墓。二陵相对屹立,壮若丘山,相传为全川最古老的帝王陵墓。祠内有听鹃楼、避风雨轩、高船房、矮船房及亭阁多处,池塘、小溪曲折环绕其间。

        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1983年,占地面积扩大到81亩,由省文化厅拨款和县人民政府集资进行扩建。1985年底完成鳖灵湖部分工程和围墙建筑工程。

 

        望帝、丛帝是古蜀国的君王。据扬雄的《蜀王本纪》(此书已亡佚,幸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记录只言片语,《汉唐地理书钞》将其汇编于一处)杜宇在鱼凫之后“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望帝时期,有荆人鳖灵,其尸逆江而上,至蜀复活。“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鳖令下至五代,有开明。始去帝号,复称王。”(此处最初从网上引用时,发现与《汉唐地理书钞》原文不同,此处按照中华书局本)。从这里可以大体知道古蜀国世系,不过古蜀国的历史是传说与神话并存,有多少是真实,有多少是虚构,很难说清。可以说望帝、丛帝是四川人的祖先,他们开创了四川,建立了蜀国。此前,我在阅读此类书籍时,总在想四川在刘邦进入之前是什么样的?《史记》中对此记载很少,古诗中很多叙述,但都语焉不详。三星堆,是四川的文明,但是我们还无法和史料对应起来。或许有一天,在四川发现了文字记载,那么四川的历史将要重写。

 

        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又,《文选·蜀都赋》:“鸟生杜宇之魄。”注引《蜀记》曰:“杜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我与望帝还有那么一点渊源。我的书房的名字为“晓梦堂”,出自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丛祠,被称为全国唯一一祠祀二主的祀祠,又被称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帝陵,四川最早、规模最大的古蜀国帝陵。成都旅游界比较擅长寻找卖点,一个望丛祠搞出这么多个最和唯一,不过要有一些附加条件。比较好笑。

 

        望丛祠,在郫县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在这里举行赛歌会。据说很是壮观。

 

        据《大清一统志》:古蜀国的古墓位置如下

        古蚕丛氏墓:在成都县西南隅圣寿寺侧金花桥东

       凫王墓:在温江县北二十五里

        蚕女墓:在什坊县界

        蜀王开明墓:在成都县西北武担山下

        杜宇墓:在郫县南一里

        鳖灵墓:在郫县西五里,与杜宇墓相对峙

        最后两处,即望帝、丛帝陵,其余几处是否存在就不知道了。

 

        经纬度:N30°48'44.94”,E103°52'22.78

 

        考察时间:2009年3月12日

 

        门票:5元

 

        寻访难度:☆☆☆☆☆

        观赏指数:☆☆☆☆★

        文物价值:☆☆☆☆★

        访问指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