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帝王书法之唐高宗李治

(2012-07-09 18:28:46)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术

唐代帝王书法之唐高宗李治

 

628~683,陇西成纪(今属甘肃)人。名治,字为善,太宗第九子,其母文帝皇后长孙氏,始封晋王。贞观二十三年(650)即位后,前期由于外戚长孙无忌独占政权,并没有多少作为。永徽六年(655)为了摆脱外戚的势力,废王皇后,立太宗才人武氏为皇后,参与朝政武氏利用新兴的贵族、地主、商人阶层的力量,将以关陇贵族集团为中心的外戚势力清除,取代了病弱的高宗,掌握实权。弘道元年(683)死,谥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高宗幼年即受太宗喜爱,受太宗影响,对书法也非常用功。工真、草、隶、飞白。在帝王中书法苍劲豪迈,圆润俊华,不逊于名家。高宗书法,行笔婉妙,宛然太宗,可谓家法相承,时人评价甚高。李嗣真《书后品序》以高宗父子为神札。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龙朔二年(662)四月,上自为书与辽东诸将,谓许敬宗曰:‘许圉师常自爱节,可于朝堂开示’。圉师见,甚惊喜,私谓朝官曰:‘圉师见古迹多矣,魏晋以后惟称二王,然逸少多力而丑,子敬妍而少力,今观圣迹,兼绝二王,凤翥、鸾回,实古今书圣也。’”可见,当时为了称誉高宗之书,而力贬“二王”,谀称书圣,不免溢美。宋代黄庭坚谓:“高宗笔法亦极清劲。”(《山谷题跋》)清代王澍谓:“高宗书法柔韦乏劲气。”从现有的作品来看,黄庭坚的说法应是恰切的;而王澍等人的说法则是有问题的,因为到后来尤其到了清代,认为女皇武则天的出现是个异数,所以大加挞伐。因此此乃因人废书之言,连高宗都一起受牵连了,大都认为高宗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妻管严”,所以会有什么“乏丈夫气”、“柔韦乏劲气”等评语就不足为奇了。

存世书迹有《万年宫铭》、《大唐纪功颂》、《李勣碑》、《欲僻洛城帖》等。

《万年宫铭》:高宗亲自撰文并书。篆额“万年宫铭”四个字,两行。碑文为行书,二十六行。此碑书迹步趋二王,骏利遒美。顾炎武评论说,这个碑比《李勣碑》劲健。碑阴有从者五十多人的亲笔题名,字的大小不一,可以看到长孙无忌、褚遂良、许敬宗等人的名字。洪丕谟说石面文字早已经被捶拓的模糊不清了,所以后世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大唐纪功颂》和《李勣碑》上来。

 

《大唐纪功颂》:显庆二年(657)高宗到洛阳,十月在郑州郊外阅军,来到了太宗皇帝于武德四年(621)大败窦建德军并生擒窦建德的战场原址牛谷口,追慕父皇战功,亲自撰文并书而刻成此碑,立于等慈寺内。碑高约436厘米,宽约191厘米。想必是学太宗,行书三十五行,碑额用飞白书题写“大唐纪功颂”五字。毕沅《中州金石记·卷二》:“碑文甚宏丽,字亦复奇伟。”在很多字上都能看到太宗书法的影子,但是相对沉稳,当然也就缺少太宗皇帝激扬挥斥的气度了,但也不失磊落大方仪表堂堂之大家风范。

 

李勣,离孤(今山东)人,字懋功。原来姓徐,名世勣,开始跟随李密,武德初年归唐,授黎州总管,封英国公,赐姓李。避太宗讳去“世”,故为李勣。他跟随秦王李世民出征,平定国内,又征讨突厥,功劳很大。高宗即位,拜尚书坐仆射,进司空,后来讨平了高句丽。死后赠太尉,谥贞武。这个碑就是为了表彰这位功臣名将的。这个碑的字很像太宗,可知受王羲之影响。此碑比《大唐纪功颂》的结构紧密严整笔致神采奕奕,十分遒美,应是代表作,可以垂范书坛。明代赵崡《石墨镌华》:“行草神逸机流,后半尤纵横自如。碑首‘御制御书’四字大类褚登善。”清杨宾《大瓢偶笔》:“《李英公碑》遒媚缠绵,虽雄浑不及文皇,而戈法则过之,正不得已怕妇忽之耳。”所谓“戈法过之”应是指书写功力更扎实。

 

注:

本文出自《中国历代帝王书法》 周小儒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