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前》赏析

(2025-11-05 14:26:42)
标签:

文学评论

现代散文

雨前

何其芳

何其芳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读书,在致力于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开始了抒情散文的写作。《雨前》是他这个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写得深邃而明丽,委婉又浓郁,以不多的篇幅拓展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生动地表明了作者对散文这种特殊文体的自觉追求。
《雨前》写了三组动物:惊惶的鸽子、烦躁的鸭群、愤怒的鹰隼,穿插了两组故乡风景画:草木迎春和雏鸭戏水,而渗透于这些景物描写中的则是作者寂寞的情怀和热切的企盼,说得简单直截一点,《雨前》的构思离不开两条线索的巧妙安排,一条是憔悴的北国和秀丽的故乡景物对比,另一条是作者热切的企盼和灰暗的现实世界的对比。前一条线索被作者刻画得极其细腻逼真,谁读了都同亲眼目睹一般,后一条线索则出之以象征手法,显得时隐时现,若明若暗,处于一种宽泛浮动的微妙状态。《雨前》的成功正得益于这两条线索的相互渗透和衬托,如果光有前者,它也许不失为一幅成功的景物画,一首缠绵的还乡曲,但不会给人以如此低回不尽、难以言说的韵味。如果只顾后者而削弱了前者,又会变得晦涩难解,激发不了读者的审美情趣。
作品一开始,在灰暗、凄冷的天空前,匆匆飞过了一群惊惶不安的鸽子,作者特地把“最后的鸽群置于篇首”,接着用“也消失了”加以强调,陡然使读者产生了一种突兀失望之感。第二段读者的目光自上而下,由远而近,转而写人见人爱的绿色,可惜“嫩绿”仅只“一抹”,而“尘土”却在无情“埋掩”,此时此地要是下一场透雨该多啊,可是现实情况是:“雨却迟疑着。”此处用形容人物表情的“迟疑”来形容“雨”,只能说作者的期望之切和失望之深。
《雨前》第三段转入对故乡雨景的回忆与描绘,笔墨也随着作者感情的起伏而不断变化。隆隆的雷声过后,那“春之芽”(不具体限于树木花草的芽,而升华概括为“春之芽”,显得灵活宽泛,极妙)便“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拙出来”,真可谓步步推进,欢快之至。这之后从雷声写到雨声,作者的行文也一变而为委婉妩媚,先是用“细草”一样的温柔形容雨声,再用“温柔之手”的“抚摩”刻画细雨润万物的情景,谁读到这里能不感到清新和喜悦?谁知作者并未在故乡盘桓过久,很快又把目光移向眼前灰暗的北国,写下如此缠绵凄恻的文字:“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中的雨滴,久落不下。”用“泪珠”比喻“雨点”,把“温柔”和“苦涩”并提,形象奇特,对比强烈,既含有浓郁的诗意,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人们常说杰出的散文家应该具备几副笔墨,证之以这段文字,此话确实不假。
底下写鸭子和放鸦图三小节,绘声绘色,曲尽其态,堪称现代散文创作中写鸭子的绝妙文字。写完故乡的放鸭图以后,又该回到眼前缺雨水多尘土的现实中来了,妙在作者并不另砌炉灶,而是承接前头家乡放鸭人夜宿的“帐幕”,展示了一幅“绿树覆荫”图:“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一点”极言其少,“一树”倍觉其多,透过如此精致优美的文字和奇特超凡的意象组合,人们不难看到富于诗人气质的作者那苦苦寻觅的眼神。
作者并未停止自己的寻觅和追求,于是文章最后犹如异军突起,迎面飞来了一只巨大而愤怒的鹰隼,文中着意刻画了鹰隼急骤的动作和有力的鸣声,这显然和作者动荡不定的心旌互为表里。遗憾的是鹰隼向“沉重的天色”表示愤怒并未奏效,作者用极其冷峻的一句话结束了全篇:“然而雨还是没有来。”这句话独立成段,毫不拖泥带水,可见其分量之重和寄寓之深。
那么,《雨前》究竟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怀?作品中“雨”等物象究竟意味着什么?这需要联系作者的实际处境和思想状态进行分析。作者当时是一个性格内向、入世不深、耽于幻想的青年大学生,他热爱文学,爱从“芬芳的书籍”(何其芳:《刻意集·序》)中寻觅着美好的人性和天地,而在面对驳杂灰暗的现实生活时免不了种种困惑、犹豫、寂寞、苦闷······这类主客观的矛盾久蓄于心,一旦遇到适当的时间与条件便会触景生情,喷薄而出。《雨前》所以向往纯朴清新的故乡景物,说到底正是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心中的矛盾和追求。总之,我们没有必要把作品机械地割裂开来,分别寻找各类物象的象征意蕴,如果把“雨”理解为革命暴风雨,把鹰隼看作旧世界的反抗者,等等,那样做,只能任意拔高作品,而无助于理解象征艺术的精髓。
作家小传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在天津、山东、四川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曾任文学系主任。一度随贺龙同志去晋西北和冀中革命根据地工作。1944——1947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副社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及《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主编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