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风筝下的伦敦》赏析

(2025-10-20 18:01:11)
标签:

文学评论

现代散文

银风筝下的伦敦

萧乾

萧乾是作家、编辑,也是一位杰出的记者。抗战期间曾到英国伦敦大学教书,同时兼任《大公报》驻英国的特派记者。1940年,德国法西斯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萧乾目睹了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他在这一段时期为《大公报》所写的通讯特写,相当精彩,这些文章在当时的“陪都”重庆《大公报》刊出时,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也鼓舞了同样处在日本法西斯狂轰滥炸下的中国军民。今日我们重读这些通讯,仿佛身历其境;并体会到英国人镇静、幽默而顽强的性格,和作者文笔的妙处。
通讯特写要求材料真实,叙述客观,这篇文章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透过战争的硝烟,象照相机的镜头一样捕捉伦敦的种种场景,同时又用他生动的笔墨传达给广大读者。有些惨痛的场面,它虽然好像电视的镜头一闪而过,并没有花费许多笔墨,但却给人留下永远难忘的印象:“一个妇人由坍塌的的房屋底下被拖出来了,她一直等到得悉自己那四岁的孩子安然无恙才断的气,把悲哀托给了从军队赶回的丈夫。在同一天,他没有了妻子,也没有了爹娘和兄弟,怀抱着那咧嘴哭的孩子。”“还有一对夫妇,带子女两人躲在防空壕里。一个炸弹刚好命中,后面的钢板都已震掉,所幸老少安全。那七岁的儿子埋在土下五尺深。他父亲把他抱上来,他揉揉眼说:‘爹爹,你这个玩笑开得过分了。’他还以为在闹着玩呢!”——战争的惨状不止在于横尸遍野,就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可以见到无辜者的命运是怎样被魔鬼们所摆弄。作者的叙述是客观翔实的,但作者的心是热的,热血正在心底奔流。
从这些笔墨之间,我们可以见到作者对普通英国人的由衷赞叹:“一个空袭纠察员必须勇如狮,强如阉牛,机警如枭鸟,耐烦如毛驴,辛勤如蜜蜂。”“他必须随时准备‘挨炸、挨跌、活埋、粉身、压扁。他随时得当干奶妈,产婆。郎中,抬埋的,募捐的。他得活泼而驯顺,当人们抱怨时,甚至得学会装聋作哑。’”——我们从中似乎可以听到作者的弦外之音——这样的人民这样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压倒的。
既客观翔实,又充满主观情感,这就是萧乾的通讯特写之魅力所在。他所见到的场景,正是中国读者未见而又关心的场景;他所抒发的心情,也正符合中国读者的心情。一个新闻记者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到了他的责任,所有的“名记者”都有这种本领。然而这种轰动一时的报刊文字在事过境迁之后,就渐渐被人淡忘了,很少能成为历史的珍品。萧乾的这一类战地通讯则不然,即使在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读到他仍有一种震撼力存在。是因为它的题材太重要吗?是因为作者的文笔太传神吗?都可以作为理由,但都未必准确。其实,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有一段才华横溢的时期,外部条件的刺激与他内心长期积累的激情完全融合在一起,迸发出一种才情,能放射出长久的光辉。尽管作者在写作这一类战地通讯时,时间仓促,写作环境也极其恶劣,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才情的迸发。
读罢这篇文章,我们这些曾经经历过战争磨难的人当然“于我心有戚戚焉”,而我们年轻的读者也请千万不要忘记战争的惨酷,上一个世纪的悲剧再也不能在新的世纪发生了。
作家小传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北京人。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着,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吃饭》赏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