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刀》赏析

(2025-08-21 13:41:46)
标签:

文学评论

现代散文

竹刀

陆蠡

《竹刀》是陆蠡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讲述了一个山乡青年用竹刀刺死木行老板,迫使各木行老板怵于竹刀的威力而和乡民们和解,从而解决乡民出售炭、木板问题的故事。故事本身很简单,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他没有开门见山地直接叙述这个故事,而是让笔触大幅度宕开去,从平野的景色单调平凡写起,写到一座小山丘在这平野中受到了特殊的待遇:“成了居民的憧憬物”和诗人吟咏的对象,甚至成为了一处风景名胜。进而写到一个山乡来客见到这座小山丘,忍不住哈哈大笑,将之讥为“鸡头山”、“馒头山”,然后告诉那些好奇的听客,他的家乡才有真正的山景——那绵亘数百里的大山,摩天的高岭,惊坠的飞鸟;那跨悬的羊肠路,名贵的山药,和让人迷路的左缠藤。山乡里还流传着动人的传说,采松针的美丽少女靠着竹筐永远憩息在山地上了,据说她是被山灵或者河伯娶走了······最后才转入“正题-”讲述一个“实际”点的故事。不过在年轻山民出现以前,作者还是先叙述了乡民们的生活,他们主要靠打柴锯木为生,然而黑心的木老板为了压低买价,竟不让运送炭和木板的竹排上岸。行文至此,全文差不多五分之四的篇幅已经完了,只占最后五分之一的故事主干部分却让全文的叙述进入高潮:年轻的山民毫不费力地将竹刀刺进木行老板的肚皮里。在警吏怀疑竹刀的威力时,这个山民将竹刀用力向自己臂上刺去,冷冷地对他们说:“便是这样。”年轻的山民因失血过多牺牲了,他的乡民们却得到了挽救。全文至此便戛然而止。
这篇散文的结构方式是很特别、很少见的,前面部分都是在为竹刀故事做陪衬和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社会氛围,使竹刀的故事如众星捧月般地突出,犹如渔夫先撒网后收网,大开大合,先放后收。这种结构使全文前后在内容上形成巨大的反差:如此美丽动人、世外桃源般的山乡里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惨烈的故事,这个“桃花源”里山民们的生活实际上是这么贫困和痛苦,这种前后反差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极易激起读者感情上的波澜,引发读者的深思。
陆蠡的散文在表现情感方面一般比较蕴藉含蓄,总是尽量避免情感的直接流露,这篇散文也是如此。这么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作者的描写却显得十分客观、平实和冷峻,没有任何冲动的话语,仿佛不着一丝感情的痕迹。但读者却能感受到作者冷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强烈的爱憎情感。
较之作者1936年的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竹刀》的内容和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海星》时期的散文较多注重个人,注重自身内心的苦闷、追求和幻灭,特别是对童年时光的刻骨怀念,而在《竹刀》这一阶段,作者已从个人狭小世界中走了出来,关注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竹刀》就是描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它是作者写得最美丽和最有思想意义的一篇散文。
作者小传
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后任中学教师。1932年起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1942年被日军杀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谶》赏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