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笛》赏析
(2025-08-18 18:57:44)
标签:
文学评论现代散文叶笛缪崇群 |
缪崇群的散文创作以质朴明快取胜,他的作品具有真情实感而不作过分的抒发,注重风土景物的描述而不作过细的雕琢渲染,读来可亲可信,令人生发一种“厚实”之感,《叶笛》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
作者是江苏泰县人,抗战时期辗转到云南省玉屏县教书。玉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在昆明正南方150公里左右。不难设想,作为一个生长于东部沿海的汉族作者,初来乍到一个有着不少少数民族的边陲小城,自然会有不少新奇之感,《叶笛》从根本上来说也不例外,但和一般作品不同的是,《叶笛》并不专注于叶笛、芦笙之类而不及其他,它少了一份猎奇的情调,却多了一份人文历史的内涵和深沉的感喟,因此也格外经得起细细的咀嚼和回味。
作品一上来就把“吹芦笙”区别于或洋(“纤纤玉手弹钢琴”)或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即弹琵琶)的“雅乐”,突出了作者对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天籁”的向往。接着作者把目光集中到系于牛颈上的“铁铃铛”,自然而然地增添了一份田野的气息和牧歌的情调。正当读者聚精会神地关注“吹叶子”的具体情景时,作者却旁逸斜出,引用了《云南通志》的一段记载,极大地开阔了读者的视野:“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原来“叶笛”如此深切地关系到当地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嫁娶之日,私夫悉来相送”——当地人豁达大度,毫不以此为耻,颇有“原始的爱”的遗风余绪;“既嫁有犯,男子格杀勿论”——这既充满了血腥气,又是维护了家庭婚姻,体现了社会进步的需要。作者对这些多方面的涵义并未详加剖析,而仍然一以贯之地把“叶笛”和纯真的爱情紧紧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自己的抱憾之情。不用说,这正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远离家乡亲人,置身于物质匮乏的抗战时期的国统区,格外热切地追求和向往着难得的人间真情。
有了以上坚实的描述引用,作品转入后半部分时笔墨开始活泼流转,感情也渐趋丰满深沉。作者先是听见年轻人吹叶子,探首窗外,“望见树叶和树叶间隙的蓝天,睁着无数无数蓝色的眼”。由含在年轻人唇间的一片叶子升华为无数树叶,由年轻人充满期待的眼睛幻化为无数“蓝色的眼”,过渡自然,设想奇丽。接着,作者又赋予这许多树叶以深挚的爱和活泼的生命,让它们不断地吟诵出谁也杀不死的爱情之歌。尔后,作者由外而内,实写了一次热闹的集会和两个学生表演“吹叶子”的节目,随即又由内而外,热情地写道:“(吹叶子)好像为我打开一重门,我又望见门外的青春了。”可见,作者的向往始终在野外,放在充满那泥土气息,足以使柔弱萎靡的人振作起来的原始的充沛的精神活力。
《叶笛》结尾的分量很重,它惋惜青春不再,“绝响”难续,又以“落花”比喻女人的身世,渗透着感伤的惆怅之情。作者写《叶笛》时才三十余岁,正处于从青年到中年的转折期,对青春、情谊保存着特殊的敏感。由此可见,《叶笛》并非单纯描写异地风情之作,而是一篇把自己的襟怀和感慨寓于其中的散文佳作。
作家小传:
缪崇群(1907-1945)江苏六合人。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回国,在南京编辑文艺刊物。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从事编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