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窠围的夜》赏析
(2025-06-29 13:59:55)
标签:
文学评论现代散文鸭窠围的夜沈从文 |
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在沈从文含蓄深情的散文叙述中,只要你细心留意,不难发现往往是一句看似平实的感言,有意无意间表露了他为文的全部心思。
《鸭窠围的夜》,正是这样一篇描写湘西民众生活的动人作品。它以细致的笔触,描摹了一幅充满“眼泪和欢笑”的画图,寄寓了作者对湘西历史命运的深深哀戚。
散文有着一条极为明显的“黄昏——入夜——天明”的时间线索,它虽然会解读《鸭窠围的夜》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但潜行贯穿于作品的另一条线索,无疑为欣赏这篇散文另辟一条饶有趣味的蹊径。因为引导着这篇散文叙述展开的,恰是贯穿始终的奇妙“声音”。
且让我们沉浸到作品营造的氛围中,来静静倾听——先是驳船时钢钻头敲打着沿岸的大石头,发出好听的声音;船泊定后,烧火煮饭的声音便弥漫于夜色笼罩之中;待黑夜占领了全河面时,声音变得更丰富了:船上岸上的说话声,吊脚楼里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笑嚷声,小羊“固执且柔和的声音”,“一个唱曲时清中夹沙的妇女的声音”,吊脚楼里的女人与水手分别时琐碎的嘱托声,猜拳声,远处不知什么地方的锣鼓声······总之,是声音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想象,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主体。
当然,沈从文不是在百无聊懒地记录这些声音。这种对声音的捕捉与描述中,隐含着他“过去的一分经验”,沈从文正是凭借着这“过去的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水手”、吊脚楼里的女人那种也是眼泪也是欢笑的生活才显得那样真切。
对声音更集中的描写还出现在散文的最后第三节。“大约到午夜十二点,水面上却起了另一种声音。仿佛鼓声,也仿佛汽油船马达的转动声,·······像是一个有魔力的歌唱,单纯到不可比方······”沈从文笔下的这段固执、单调、单纯、缺充满魔力声音的描写,或许可算是现代散文种描写声音的最复杂而动人的片段。追随着这种声音展开的思绪,至此也陡然明晰起来:那种声音与光明,“已在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已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前那个‘过去’的时间里去。”对于湘西历史停滞的感伤,对于湘西未来命运的担忧至此表露无疑。这也是沈从文《湘行散记》中一再出现的主题,这些散文也由此而增添了历史的凝重感。《鸭窠围的夜》可说是十分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征的。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的人细语着,······”这是锣鼓喧天之后的寂静的声音,结束这篇散文的,依然是“声音”——船上人的细语。
从篇首一节中的泊船声到末节中的细语声,整篇散文以声音始,又以声音终。这些声音不仅催生了作者的想象,激活了作者过去的经验,更引发了作者对湘西历史与现状的忧思。时急时缓,时而单调时而复杂的声音节奏与作者的心绪变化也十分吻合。恰是这种应用文字捕捉声音及心情的努力,使《鸭窠围的夜》成了现代散文中极为独特的佳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不长的散文中重复出现的小羊“固执而且柔和”的叫声,这小畜生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不明不白地死去,这种浑浑噩噩的“牺牲”,或既定的宿命,让“我觉得忧郁起来了”。这种既写实又有着某种象征意味的描写,几乎奠定了整篇散文的基调,成为这篇散文中难以忘怀的声音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