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浪淘沙·寒意透云帱》赏析

(2025-05-05 13:19:51)
标签:

清词

吕碧城

浪淘沙

伤别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愁。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年年周而复始,这在经历平凡的常人眼中,恐怕丝毫也难以引起特别的感受,可是在一个不断地与亲人聚散匆匆的少女心头却会别有一番滋味,吕碧城写这首小词时,正处在后一种境况里。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寒意透过带有云状图案的罗帐,香烟袅袅如篆字漂浮。夜深时在小红楼静听风雨。
词一开头,就将人物置身于室内冷漠凄清的氛围之中。本来,浓浓的寒意透过印有云纹图案的罗帐,已足以使人夜不能寐,偏偏在夜深的时候又下起了潇潇春雨,更让人睡卧不安。
“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四、五句是说,不知窗外的花朵是否已经凋零,人替花发愁。
伴随着窗外不断的雨声,不知何时而来的一阵阵“姹紫嫣红零落否”的忧虑突然涌上心头,渐渐地“人替花愁”的怜惜之情涨满了少女的心房。词中抓住“寒意”、“春雨”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意象,几乎不做任何渲染,便从触觉和视觉的角度,将周边的环境和人物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传递出少女惜花的情怀。这里,可注意的是雨中之花何以会引起少女的垂怜?欲求其解,知人论世当不可少。碧城自十二岁那年,父亲故世时起,家中屡遭恶族相逼,几陷绝境。不久,他奉母命离乡背井,只身投奔在塘沽做官的舅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而她在低吟“姹紫嫣红零落否”的同时,更像在诉说自己的落花身世,怜花惜花,其实也是在自伤自怜。
经过大半夜的风吹雨打,清晨雨住了。碧城此时宕开笔墨,将背景由市内转向室外。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换头三句是说,绿草肥妹,水波轻柔。将要远行时怕凝眸细看。隔着帘子很近却是话别之处。
这时映入眼帘的是意想不到的情景,揆之常情,深夜雨打,有惊无险,并没有出现落英缤纷,满地狼藉的景象,少女应该感到宽慰才对,可是不仅未能故此,反而生出新愁,一个“怕”字引人深思。南朝无名氏作《西洲曲》,写女子别后的相思之情,中有句云:“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据此。“西洲”当在女子住家附近,也就是与情人相会话别之地,所不同的是话别对象各有所指,古乐府中指的是情人,而碧城此中指的应是诸姊。
“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末二句是说,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发愁。
这进一步勾起了少女的伤感,而这种伤感又并非简单地着一“愁”字或“恨”字了事,相反通过移情于物来加以体现,更觉情意悠长。结句“花替人愁”照应上片的“人替花愁”,将人花互怜表现得极为哀婉动人,真可谓匠心独运,缜密臻极。

附录:浪淘沙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注释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云帱:带有云状图案的帐子。
 
  宝篆:香烟袅袅如篆字。
 
  小红楼:女子住所。
 
  凝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
 
  草腻波柔:绿草肥美,水波轻柔。
 
  咫尺:古时候称八尺为咫,形容距离很近。
 
  西洲:南朝民歌《西洲曲》歌咏男女相思,其中有句云:“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这里化用情人话别意,借喻言姐妹情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