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晓天霜信疏林早》赏析
(2024-08-29 18:39:48)
标签:
清词丁至和台城路羁旅愁思 |
台城路
丁至和
庚子岁,余赋黄叶诗四首于吟花馆,四方知名士和者几二百人。明年客袁江,复赋此题,于律未协,亦隋置之,朅来朐上,西风吹梦,落叶打窗,回首联吟,瞬经十数年矣。感旧友之凋伤,写羁怀之郁积,酒边涂稿,七日始定。他日雨荪见之,极为叹赏也。
晓天霜信疏林早,闲门昼夜常闭,薄影筛云,残妆病酒,寒上斜阳鸦背。青山瘦矣。叹憔悴秋心,树犹如此。半榻茶烟,记留诗梦付萧寺。
哀蝉身世最苦,露凉还自咽,幽怨空寄。故里园荒,苍溟客老,冷却扁舟归思。西楼倦倚。对一碧无情,艳怀都洗。蟹熟橙香,弄吟乘醉里。
丁至和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了从繁华走向没落,有富足转为贫苦的风雨人生。杜文澜《憩园词话》谓其“家本素封,叠被兵灾夙业荡尽。鳏居半世,仅留一子”。有了这样的身世经历,他所致力的词作中就必然有了一种浓厚的情感积淀,词的感染力即缘此而生。
词序点明这首词是作者感于旧友凋伤而抒写郁积的羁旅愁思。“庚子岁”,为道光二十年(1840),即鸦片战争发生之年。“袁江”,又名袁水、秀江,源出萍乡罗霄山,东流入赣江。“朅来”,去来。“朐上”,指朐县,指今江苏连云港江西南,以朐山(今名锦屏山)得名。“雨荪”,作者友人的自号,姓名不详。序文中已经透露出一股凄寒之气。
“晓天霜信疏林早,闲门昼夜常闭。”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晨光熹微中,由于秋夜摇落而显得稀疏的树林不胜早霜侵袭,冷落的庭院闲门昼夜常闭。
词的开篇描绘出一派凄清萧瑟的秋景,再没有了当年名士聚首联吟和韵的热闹场面。“霜信”,指霜期。
“薄影筛云,残妆病酒,寒上斜阳鸦背。青山瘦矣。”接着四句是说,山的薄影有云朵围绕,就像残妆病酒之人,在斜阳鸦背之上,也能感到寒意。青山失去了往日的丰腴,换了一副清癯的身影。
“薄影”三句以“薄影”、“残妆”、“病酒”、“斜阳”、“寒鸦”继续烘托深秋清冷的气氛,为下句作了充分铺垫。“瘦”字本来形容体态,这里却被词人用来描述秋山,它不仅描绘出万物萧条,满目凄清的秋山景貌,同时又隐含了词人在远望秋山时触目伤怀,寒彻心骨的凄凉心态。
“叹憔悴秋心,树犹如此。”这二句是说,可叹心神憔悴的愁苦,无意识知觉的树木尚且如此。
山憔悴,树憔悴,人亦然。词人对此肃杀秋景,联想起飘零的身世、凋伤的旧友,不禁悲从中来,发出“树犹如此”的感叹。“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桓温北征,途经金城,看见过去手植的柳树已经长成几围粗,便感慨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都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能不被岁月催老吗?丁至和此处写“树犹如此”指的是树叶摇落,疏枝萧瑟。无意识的树木尚且如此,那么,人在秋风肃杀的凄寒之时、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世,又岂易善保其身?然而伤怀悲秋,心神憔悴的苦楚,词人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半榻茶烟,记留诗梦付萧寺。”上片歇拍二句是说,只有那缥缈的半榻茶烟缭绕着,仿佛在留心记取词人身寄萧寺(即佛寺,因梁武帝好佛,喜造寺,故后世以其姓为题)的诗梦生涯。
“哀蝉身世最苦,露凉还自咽,幽怨空寄。”这三句是说,哀蝉的身世是最苦的,寒秋露凉仍独自吞下,空自怀着幽怨鸣叫。
这三句看似写物,实质以物写人。那残存于寒秋自咽凉露的哀蝉,不正是身处衰世,历经丧乱的词人的写照吗?耳闻哀蝉幽鸣,感怀己身漂泊,再去感蝉写蝉,不禁蝉我如一,情同悲切。读者阅此,自会联想到李商隐《蝉》诗、王沂孙《齐天乐·蝉》词中的有关佳句,而为词人的悲凉之感唏嘘不已。
“故里园荒,苍溟客老,冷却扁舟归思。”这三句是说,故乡的田园已经荒芜,漂泊在外的我已经衰老,驾一叶扁舟还乡之心渐渐冷却。
这三句。词人由哀蝉想到自身。故园因叠被兵灾,夙业荡尽,田园已芜。而自己漂泊半生,鬓发已白,有家直如无家。现实阻扰了他驾一叶扁舟还乡的打算,归期无望,还乡之心渐渐冷却,多年的渴望转化为深沉的无奈。
“西楼倦倚。对一碧无情,艳怀如洗。”这三句是说,疲倦的我独上西楼,对着无情的碧波,往日的香艳情思也被涤荡尽了。
这三句是写词人在无可奈何之下独上西楼。远望可以当归,然而词人在远望中也捕捉不到丝毫故乡的气息,站立久了,远望倦了,满腹思念爱妻、眷怀往日浓欢的香艳情思也被无情的碧波涤荡尽了。
“蟹熟橙香,弄吟乘醉里。”末二句是说,蟹煮熟了橙子飘香,乘着最醉意弄吟诗句。人在这样一种无可奈何中的自我安慰,看似潇洒,实则寄寓着难以言说的怆痛和愁苦。其中况味,令人心酸。
附录:台城路
丁至和
庚子岁,余赋黄叶诗四首于吟花馆,四方知名士和者几二百人。明年客袁江,复赋此题,于律未协,亦隋置之。朅来朐上,西风吹梦,落叶打窗,回首联吟,瞬经数十年矣,感旧友之凋伤,写羁怀之郁积,酒边涂稿,七日始定。他日雨蓀见之,极为叹赏也。
作者简介
丁至和(1811~1879后)字保庵,一作葆庵,号绿萍词人。江苏江都人。清贡生。家本富足,叠被兵灾,产业荡尽。漫游大江南北,为人幕宾。六十岁后,受聘参修《扬州府志》,得归里。鳏居半世,仅留一子。老病以卒。幼即喜词,至老不废。名与蒋春霖埒,又与杜文澜等酬唱。其词刻凿研炼,寝馈南宋,深清藻丽,为浙派余香。词集名《萍绿词》。
前一篇:《南乡子·秋夜歌筵(其二)》赏析
后一篇:《蝶恋花·日日江楼愁独凭》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