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垂杨·秋怀渐远》赏析

(2024-04-07 12:48:23)
标签:

清词

周济

垂杨

闻蝉

垂杨·立冬前七日闻蝉和叔安
周济
秋怀渐远。听苍黄病柳,一声凄婉。曳入西风,可应还似秋前满?分明凝绝重低转,替人说、嫩凉池馆。被连番、青女无情,把露华偷剪。
知否吟蛩乍缓?便户下床头,不成浓暖。漫立高枝,夕阳偏向疏林展。谁留鬓影谁纨扇?但赢得、琴丝题怨。宵来霜月孤灯,魂易断。
叔安是作者的好友,两人颇多诗词唱和,但身世不详,待考。《垂杨》这个词调是南宋陈允平的自度曲,原是咏垂杨的,故取以为名。后来填此词者甚少,仅元代白朴一人,可以说是个僻调。周济的词,词旨大都比较隐晦难解,因为在创作上他有“宁晦无浅,宁涩无滑,宁生硬无甜熟”(蒋兆兰《词说序》)的偏向,因而有时就给读者造成莫测高深的迷障。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咏蝉之作。立冬将至,时属季秋,而尚能闻蝉鸣,由此引起词人那敏感的神经的反射,于是作词抒怀。古来咏蝉诗词众多,多有所寓意,周济作为常州派词论家,是主张“词非寄托不入”的,这首《垂杨》应是有寄托之作。词中意象,多从宋末词人王沂孙咏蝉之作中化出,但又有所创新,立意则与之有异。
善作咏物词的人,往往所咏何物,在字面上偏不肯出现该物,以示手段的高超,这首也通篇不见一个“蝉”字。
“秋怀渐远。听苍黄病柳,一声凄婉。”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秋天的怀思渐渐扩展,在暗黄色的病柳上,传来一声凄婉的叫声。
起端先虚笼一笔,从主观写起,秋天是最易人伤感的,正当词人面对秋景,满怀秋意时,忽听得一声凄婉,出自苍黄病柳之上。柳而曰“病”,曰“苍黄”(暗黄色),极写其衰败病态之象。
“曳入西风,可应还似秋前满?”接着二句是说,那蝉声分明是西风带来的,声音是否还像秋前一样响亮?
“满”,饱满,这里指鸣声响亮。相比于盛夏时,西风中的蝉声怎能不“凄婉”呢?
“分明凝绝重低转,替人说、嫩凉池馆。”这二句是说,蝉声时而呜咽欲断,时而低转,它在诉说初凉的池馆。
词人进而再形容蝉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词人为它作一设想。“嫩凉”,初凉。
“被连番、青女无情,把露华偷剪。”上片歇拍句是说,接连几次被掌管霜雪的女神偷剪露华。
回想夏末秋初时,苑囿池馆的蝉声该是多么喧腾热闹,这是盛时,然而,如今这已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衰时已经到来。“青女”是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之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古人认为蝉有饮露为生的习性,青女偷剪露华,霜雪降,露水尽,预示着秋蝉的生存环境更趋恶劣了。
“知否吟蛩乍缓?便户下床头,不成浓暖。”下片前三句是说,知否蟋蟀是如何鸣声微弱的?在天气渐凉,暖意已消之时,蟋蟀到处藏匿在户下床头。
下片以反诘起,别出一境,由寒蝉联想到临秋的另一鸣虫——吟蛩(蟋蟀)。蟋蟀知秋,鸣声同样微弱、稀疏。此处用的是《诗经·豳风·七月》语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与之成为对比的是,秋蝉却不知应时而变。
“漫立高枝,夕阳偏向疏林展。”这二句是说,仍然无谓地据于高高的树枝上,浑然不觉夕阳西下,秋天的柳树已成疏林。
斜阳细柳,令人断肠!这里还是翻用王沂孙《齐天乐》“消得斜阳几度”句意。
“谁留鬓影谁纨扇?但赢得、琴丝题怨。”这二句是说,又有谁留下了鬓影谁留下了纨扇?只是得到了绝望的哀鸣。
发出了二问,里面用了两个熟典。崔豹《古今注》:“魏文帝宫人莫琼树始制蝉鬓,缥缈如蝉。”古代女子把鬓发梳成蝉翼似的样式,即蝉鬓。“鬓影”,可指代女子,古时用“衣香鬓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玉台新咏》载汉班婕妤《怨诗》,其中以团扇为比,云:“常恐秋季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后世因借团扇被弃,喻女子失宠。此以鬓影难留,团扇被弃,比况盛时不能再来,极写其失意之状。“琴丝”,琴弦,指曲调。姜白石《齐天乐》咏蟋蟀词有“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的句子,这里借用来形容蝉的哀鸣声。
“宵来霜月孤行,魂易断。”结二句是说,中宵时分,霜花重,月色凉,寒蝉孤行,黯然魂断。
结句由白昼至深夜。

附录:垂杨·立冬前七日闻蝉和叔安
周济
秋怀渐远。听苍黄病柳,一声凄婉。曳入西风,可应还似秋前满?分明凝绝重低转,替人说、嫩凉池馆。被连番、青女无情,把露华偷剪。
知否吟蛩乍缓?便户下床头,不成浓暖。漫立高枝,夕阳偏向疏林展。谁留鬓影谁纨扇?但赢得、琴丝题怨。宵来霜月孤行,魂易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