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九日灵邱北城寺楼》赏析
(2024-03-30 14:43:21)
标签:
清词汤贻汾千秋岁重阳 |
千秋岁·九日灵丘北城寺楼
汤贻汾
僧楼侧帽,无限悲秋意。斜风细雨重阳例。穷边人自少,佳日秋余几?倾绿蚁,吟朋且把黄花抵。
无处思兄弟,肠断登高地。身又老,官如寄。全家霜角畔,双泪飞鸿底。乡万里,并无荒径归何易。
这首词是农历九月九重阳登高日所作,灵邱(原作灵丘,雍正时改丘为邱),清属山西大同府,古城在今山西灵丘县东。北城寺楼,当是寺院僧楼。汤贻汾曾做官于山右,故于重阳日登高作此词。
“僧楼侧帽,无限悲秋意。”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在北城寺楼歪戴着帽子,看上去有无限悲秋的样子。
开篇点题。“僧楼”即“北城寺楼”,“侧帽”,歪戴着帽子,《周书·独狐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宋陈师道《南乡子》词:“侧帽独行斜阳里。”清纳兰性德有《侧帽词》。汤氏此词即以“侧帽”自指。
“斜风细雨重阳例。穷边人自少,佳日秋余几?”这三句是说,重阳日恰逢斜风细雨。在这贫穷的边地,人烟稀少,北地的秋季并无几个佳日。
“倾绿蚁,吟朋且把黄花抵。”这二句是说,重阳日无人与共,自斟自饮,也只有权且将眼前的黄菊看作知心的诗友,对之一倾情愫了。
言秋日悲秋情怀。汤为江苏武进人。千里为官,少亲朋故旧。“绿蚁”,为酒上浮起的绿色泡沫,也作酒的代称。“吟朋且把黄花抵”即“且把黄花抵吟朋”,“抵”者,当也,出以倒装,妙。
下片由悲秋转入思乡。
“无处思兄弟,肠断登高地。身又老,官如寄。”这二句是说,没有地方思念兄弟,断肠在这登高的地方。我年事又高,做官仿佛是寄住在别人家一样。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曾有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汤词即化用王维诗的意思。接下来说自己年事已高,所做守卫之官乃因祖父之荫而世袭之云骑校尉,地位不高,为官之地又处于山右荒僻之所,故说做官如寄,心中并不顺遂。
“全家霜角畔,双泪飞鸿底。”这二句是说,全家是在带霜的号角吹出凄音的苦寒之地,浊泪双流在大雁北飞最终落脚处。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倾诉心中的思乡之情。两句“全家”对“双泪”,“霜角畔”对“飞鸿底”,用语工稳,合起来即是说自己全家远在山西灵邱这一苦寒之地,日夜思念着家乡。
“乡万里,并无荒径归何易。”末二句是说,故乡在万里之遥,又没有荒地可耕归家谈何容易。
结拍以山遥水远,归家无计收束,反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字面,隐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之意,极有余韵,读之令人慨然。
这首词由悲秋到思乡,一步步铺叙渲染,虽为悲秋思乡之作,但词调并不颓唐消沉,颇见出其胸襟。
附录:千秋岁·九日灵邱北城寺楼
汤贻汾
僧楼侧帽,无限悲秋意。斜风细雨重阳例。穷边人自少,佳日秋余几?倾绿蚁,吟朋且把黄花抵。
无处思兄弟,肠断登高地。身又老,官如寄。全家霜角畔,双泪飞鸿底。乡万里,并无荒径归何易。
作者简介
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一字雨生,号粥翁。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世袭云骑尉。授守备,擢乐清协副将。晚辞官居江宁。太平军破南京,投水死。谥贞愍。为嘉庆、道光年间著名画家,体格疏秀,与同时戴溪齐名号“汤戴”。亦工书,擅行草。其诗权奇排奡,而有沉毅之气流露其间。雅擅倚声,抒情合度,绝无叫嚣靡曼之音。又能作戏曲。有《琴隐园集》、传奇《逍遥巾》。词集名《琴隐园词》。
前一篇:《高阳台·次龚定庵韵》赏析
后一篇:《陌上花·春尽扬州旅次》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