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浦·夜寻琵琶亭》赏析

(2024-02-14 13:25:58)
标签:

清词

左辅

南浦

夜寻琵琶亭

南浦·夜寻琵琶亭
左辅
浔阳江上,恰三更、霜月共潮生。断岸高低向我,渔火一星星。何处离声刮起?拨琵琶、千载剩空亭。是江湖倦客,飘零商妇,于此荡精灵。
且自移船相近,绕回阑、百折觅愁魂。我是无家张俭,万里走江城。一例苍茫吊古,向荻花枫叶又伤心。只琵琶响断,鱼龙寂寞不曾醒。
琵琶亭在江西九江城西的江岸上,因白居易《琵琶行》诗境而建,宋刘攽《中山诗画》:“江州琵琶亭,前临江左,枕湓浦,地犹胜绝。”“胜绝”代表着诗意,何况这里先天具有诗意的积淀,前来的人们能从重温白诗中产生自己的人生感受。本篇正是这诸多因素的结晶。
上片写夜寻。
“浔阳江上,恰三更、霜月共潮生。”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浔阳江上,正是三更霜月共潮生。
起句是点明地点,更为了同《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起句呼应,建立诗意与词意的联系。次句点明时间,“三更霜月共潮生”起始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句,时地不同,而江潮波涌,水月交辉的景象感受则无不同。
“断岸高低向我,渔火一星星。”接着二句是说,泛舟江中,遥望两岸地势起伏向我走来,渔火星星点点。
这两句中插入“向我”二字,静态便增加了动感,真实地传写出在随波低昂的舟中所得的视觉印象。
“何处离声刮起?拨琵琶、千载剩空亭。”这二句是说,是哪里离别的声音随风刮起?拨动着琵琶,千载之后江面重闻。
霜夜三更,除了江声恐怕不再会有其他的响动,而词人却听到了“离声刮起”,根据《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忽闻水上琵琶声”的诗境,可知离声就是指“水上琵琶声”。千载之后江面重闻,显然是作者因江上风声、潮声所引起的幻觉。词人不否认这一点,但又固执地维持着这种错觉。
“是江湖倦客,飘零商妇,于此荡精灵。”上片歇拍三句是说,这是白居易(江湖倦客)、琵琶女(飘零商妇)的精灵,在此再现。
这就表明了作者早已神融心往于“琵琶亭”的目的地,传神地表现出了“夜寻”的虔诚与迫切心理。当然,从“空亭”二字的点出,也暗示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下片写登亭。
“且自移船相近,绕回阑、百折觅愁魂。”下片换头二句是说,泊舟入亭,绕栏徘徊,词人意绪愈难平静。
“且自移船相近”,又有意用上了《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的字面。“觅愁魂”三字,上应“荡精灵”,而“觅”字更将“夜寻琵琶亭”的题面引申一步。那是因为琵琶亭并非作者寻觅的终极目标,他所追求的,是与千载之前诗人商妇的精神契合。换句话说,览胜是第二位的,怀古才是此行的第一目的。词人既与古人在心灵上契合无间,抚古悲今,自然联想到自身。
“我是无家张俭,万里走江城。”这二句是说,我是无家浪子,远离家乡来到江城。
词人自比张俭,张俭为东汉的清流人物,在朝中无以存身,长期亡命天涯。作者时为湖南巡抚,在政治上固无张俭的失意困危,但远离家乡,也确实会令人悲从中来。其实“无家张俭”,也就是《琵琶行》中“天涯沦落人”的别种说法,在琵琶亭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自我认同之感。
“一例苍茫吊古,向荻花枫叶又伤心。只琵琶响断,鱼龙寂寞不曾醒。”末四句是说,又是一例在苍茫中吊唁古人所叹同是“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季节,当年浔阳江头的琵琶声却成了绝响,“鱼龙寂寞秋江冷”(杜甫《秋兴八首》其四),只徒然留给后人一种凭吊式的伤感。
结末的四句,充满前不见昔贤,后不见知音的怅惘,为夜寻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

附录:南浦·夜寻琵琶亭
左辅
浔阳江上,恰三更、霜月共潮生。断岸高低向我,渔火一星星。何处离声刮起?拨琵琶、千载剩空亭。是江湖倦客,飘零商妇,于此荡精灵。
且自移船相近,绕回阑、百折觅愁魂。我是无家张俭,万里走江城。一例苍茫吊古,向荻花枫叶又伤心。只琵琶响断,鱼龙寂寞不曾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