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霓裳·望中原》赏析
(2023-04-13 18:25:51)
标签:
明词徐石麒拂霓裳望中原 |
拂霓裳
徐石麒
望中原,故宫锦树障烽烟。惊坐起,凉宵梦断蒋陵前。金人倾宝露,玉女绣苔钱。有谁能、醉鼓渐离弦?
西台哭罢,三户里识遗贤。欹皂帽,吹箫乞食总堪怜。英雄身未死,屠钓技常连。又何颜,许青门、瓜种故侯田。
明末清初有两个徐石麒,一位是戏曲家,也是词人,字又陵,号坦庵,扬州人,清顺治、康熙间在世,有《坦庵词曲》六种,另一位便是这首《拂霓裳》的作者徐石麒,他在明崇祯时官刑部尚书,忤明思宗落职,南明福王时召拜礼部尚书,为权臣所制,乞归,清军下江南,他据守嘉兴,城陷自经。这首词作于徐氏殉节前不久,字里行间充满着痛怀故国的深切感情,忠愤之气可上彻于天。
“望中原,故宫锦树障风烟。”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向中原望去,北京正在遭受兵火的摧残,明皇宫中的奇花异木笼罩在烟尘之中。
当年杜甫遭遇离乱,身怀拳拳忠爱之情,曾写下“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之二)的名句,作者之“望”正与其同一个意思。这一望,看到了什么呢?景象十分凄惨。这虽是他的想象,但却是最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想象。
“惊坐起,凉霄梦断蒋陵前。”接着二句是说,惊醒过来,夜半时分梦断在孝陵前。
这两句又告诉人们:前面的“望中原”是夜里做的一个梦,梦中所见的情景令作者感到无限悲愤,因此他便从梦境惊醒过来。“蒋陵”,三国吴大帝孙权的陵墓,因在蒋山南麓而得名,蒋山是南京中山的别名。其实,作者用“蒋陵”一词,另有寓意,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便在南京钟山下,“梦断蒋陵前”便是梦断孝陵前。“故宫”烽烟用直笔,“梦断蒋陵”便用曲笔。“惊坐起”是极悲之语。
“金人倾宝露,玉女绣苔钱。有谁能、醉鼓渐离弦。”这三句是说,宫中的金铜仙人承露盘翻倒了,原来每天洒扫干净整洁的庭除上张满了苔藓。有谁能像战国末酒酣击筑的高渐离那样,唱出一曲《易水歌》,为前去行刺秦王政的英雄荆轲送行呢?
“金人”,铜铸的人像,此指汉武帝时所指举掌托盘以承天露的金铜仙人,常用作抒发兴亡之感的典故。“苔钱”,青苔点点皆呈圆形,如钱,故称。地满苔钱,当然很荒凉。末句化用《史记·游侠列传》的典故,显然以暴秦喻指清军,体现出退敌救亡的强烈愿望。
词的下片主要述说抗争的不屈意志。
“西台哭罢,三户里识遗贤。”过片二句是说,西台哭祭后,联系各界爱国人士共举义旗。
这两句用宋亡以后遗民诗人谢翱等富春江西钓台哭祭文天祥的事典,以及《史记·项羽本纪》所记楚南公之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语典,表示痛定思痛,应当团结、联络各阶层人士共举义旗,开展抗清斗争。“三户”本指数量很少的人,此处只指坚持气节不肯屈服的人们。
“欹皂帽,吹箫乞食总堪怜。”这二句是说,我决不愿做一个歪带黑帽,“吹箫乞食”的“堪怜”之人。
虽然抗清斗争受到很大的挫折,词人也不愿在世上苟且偷生。“吹箫乞食”,是春秋伍子胥事。“皂帽”,黑帽,最平常的服饰。
“英雄身未死,屠钓技常连。”这二句是说,英雄豪杰仍然是存在的,他们就在普通的屠夫、钓者之中。
词人认为在屠夫、钓者之中仍有潜伏的英雄豪杰,像秦末随刘邦起义的樊哙,便以屠狗为业,三国时的张飞,也曾干过杀猪的营生,而姜太公垂钓磻西,后来便成就了辅助武王讨灭商纣的伟业,因此只要善于吸收人才,抗清斗争仍有希望取得胜利。
“又何颜,许青门、瓜种故侯田。”末三句是说,又有什么颜面,去效仿像“青门”种瓜那样甘心隐逸的事。
最后,他认为此时此刻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决不能因敌人的强大而泄气。“又何颜”三字,用强烈的贬责语气否定不可取之事,表现出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凛然大义。按《三辅黄图》云:“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召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近在青门外。”结拍用青门故侯瓜之典,既有沧桑之感更有非议隐世提倡积极斗争的命意,在相反的意义上活用典故,为这首词生发出强烈的感动人的力量。
附录:拂霓裳
徐石麒
望中原,故宫锦树障风烟。惊坐起,凉霄梦断蒋陵前。金人倾宝露,玉女绣苔钱。有谁能、醉鼓渐离弦。
西台哭罢,三户里识遗贤。欹皂帽,吹箫乞食总堪怜。英雄身未死,屠钓技常连。又何颜,许青门、瓜种故侯田。
前一篇:《临江仙·钱塘怀古》赏析
后一篇:《浣溪沙·愁卧寒冰》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