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乡子·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赏析

(2023-03-29 18:27:20)
标签:

明词

徐渭

南乡子

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

南乡子·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
徐渭
月倍此宵多,杨柳芙蓉夜色蹉。鸥鹭不眠如昼里,舟过,向前惊换几汀莎。
筒酒觅稀荷,唱尽塘栖《白苎歌》。天为红妆重展镜,如磨,渐照胭脂奈褪何。
中秋朗月,此夜不长,望月寄情,普天同心。然而,心裁别具而风格独立的徐文长,却淡于“十五”而偏好“十六”。其诗,尝有《十六夜踏灯与璩仲玉王新甫饮于大中桥之西楼》之作,且被王夫之视为“得供奉(李白)、嘉州(岑参)之神”;其词,则有此阕《南乡子·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也被评家视为咏西湖明月的佳作。
“月倍此宵多,杨柳芙蓉夜色蹉。”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月亮在今夜特别的圆而明亮,杨柳芙蓉,姿色稍减。为什么徐渭偏好“十六”?其诗有道是:“树枝画月千条弦,十五不圆十六圆。”果然语出惊人,又让人颔首称是。接着,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明月此宵,倍多十五”的景象。
“鸥鹭不眠如昼里,舟过,向前惊换几汀莎。”上片后三句是说,鸥鹭不眠,疑为白昼;轻舟破月而去,忽惊汀上柔草几度换新。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徐渭巧用若虚诗意,极写月色之明。真所谓:十六明月,如霜似雪,湖汀莎草掩映,水天渺茫一色。
下片由天上明月,转入人间美景。
“筒酒觅稀荷,唱尽塘栖《白苎歌》。”换头二句是说,竹筒饮酒,稀荷听风,遍地唱着塘栖地方的《白苎歌》。
张岱《西湖梦寻》记“片石居”曰:“由昭庆缘湖而西,为餐香阁,今名片石居,秘阁精庐,皆韵人别墅。其临湖一带,则酒楼茶馆,轩爽面湖,非为心胸开涤,亦觉日月清朗,张谓‘昼行不厌湖上山,夜坐不厌湖上月,’则尽之矣。”词人舟入片石居,对此月色佳景,兴致倍添,自亦不免对酒当歌,尽情享受。这两句便借古状今,亦虚亦实地写出了当时欢歌畅饮、不负良辰的情景。“白苎歌”,或作“白纻歌”,乐府《舞曲歌辞》名,最初出于吴地民间,后被采入乐府。
“天为红妆重展镜,如磨,渐照胭脂奈褪何。”末三句是说,皓月当空,为伴游的佳人重又展现磨得透亮的团圞明镜,然而好景不长,能不乐极生悲,转觉惆怅。
然而,事过境迁,则“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念及此,于是词人不仅发出叹息,那种既留恋又无奈的心情,溢于言表。
词人对故乡的山水人文,充满自豪之情。此阕《南乡子》,写出浙江山川另一胜景;今人读来,对西湖夜月会更添一份向往之情。

附录:南乡子·八月十六片石居夜泛
徐渭
月倍此宵多,杨柳芙蓉夜色蹉。鸥鹭不眠如昼里,舟过,向前惊换几汀莎。
筒酒觅稀荷,唱尽塘栖《白苎歌》。天为红妆重展镜,如磨,渐照胭脂奈褪何。

作者简介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