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江仙·赠余浩》赏析

(2023-02-27 18:50:18)
标签:

明词

史鉴

临江仙

赠余浩

临江仙·赠余浩
史鉴
秋水芙蓉江上饮,怜渠无限风流。红牙低按小梁州。澹云拖急雨,依约见江楼。
最是采莲人似玉,相逢并著莲舟。唱歌归去水悠悠。清砧孤馆夜,明月太湖秋。
江南是天下文采风流之地,历来又多隐逸之士。明朝江南多名士,史鉴是江苏吴江人,他书无不读,尤饱读经史,留心经史之务,却终身隐居不仕。诗宗魏晋,长于五言。好著古衣冠,曳履挥尘,望之若仙。所居地名西村,水幽竹茂,亭馆相通,人称西村先生。西村或西畴,出自陶渊明的诗,是隐士的代称。这一首《临江仙》就是这位隐居的西村先生驾舟游历秋江后怀念他的朋友余浩而写的。
“秋水芙蓉江上饮,怜渠无限风流。”这首词的开头二句是说,在秋天的寒江之上的一叶小舟里饮酒,这情景正有无限风致。
江上秋来风光,气象疏朗萧瑟,景色清冷寥落。秋水明净,共长天一色,如素练明镜一般,而荷花则微有憔悴之色。芙蓉(荷花)在古典诗词里是高洁的象征,往往代表隐士的形象。
“红牙低按小《梁州》。澹云拖急雨,依约见江楼。”泛舟江上,又听见远处的红楼上也有人在饮酒,那是歌妓们手持着红色的牙板轻轻叩拍着以应乐曲的节奏,吹唱的是一曲带悲凉之意的《小梁州》。放眼望去,只见江上风急云轻,在急促的乐曲声中见江风吹得淡淡的云彩紧贴江面飞过,接着就是一阵疾风骤雨。雨幕中,江边高楼的身影也隐约可见。
但江上天气,雨来得快,也去得快,雨骤歇,江边又是一番明朗秀丽的风景。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又是另一番景象。芙蓉花尽,时已入秋,但莲花虽老,莲子正可采摘,江南历来有采莲江上的传统。
“最是采莲人似玉,相逢并著莲舟。唱歌归去水悠悠。”下片前三句是说,采莲的江南女子人似美玉,莲舟三三两两,船上女子笑着唱着《采莲子》的歌,和词人坐的小船相逢一笑,已擦肩而过,只留下一片水悠悠。
采莲女子去后,江上忽然一片寂静,词人也忽然感到了一丝忧伤。不知不觉中明月已升上天幕,在江楼边,他想起远在他乡的朋友余浩。
“清砧孤馆夜,明月太湖秋。”末二句是说,你在这清砧孤馆的夜里,可想起这时的我正在明月下的太湖秋色里。
已是秋天的夜晚,你在远方的孤馆可听到万户的捣衣声?可也想起故乡的我?寒夜闻砧声,那砧声是为离人远客准备秋衣的,是典型的秋声秋景,最容易勾起离愁别恨。这时的我在明月下的太湖秋色里,太湖秋色好,更让我想起同你泛舟游太湖、登楼看江景的情境,如今我独自思绪渺然,闲扣船舷,望穿秋水,愿托他寄去对你的思念。

附录:临江仙·赠余浩
史鉴
秋水芙蓉江上饮,怜渠无限风流。红牙低按《小梁州》。澹云拖急雨,依约见江楼。
最是采莲人似玉,相逢并著莲舟。唱歌归去水悠悠。清砧孤馆夜,明月太湖秋。
作者简介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