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龙吟·画红竹》赏析

(2023-02-12 18:43:39)
标签:

明词

高启

水龙吟

画红竹

水龙吟·画红竹
高启
淇园丹凤飞来,几时留得参差翼?箫声吹断,彩云忽堕,碧云犹隔。想是湘灵,泪弹多处,血痕都积。看萧疏痩影,隔帘欲动,浑似落花狼藉。
莫道清高也俗,再相逢、子猷还惜。此君未老,岁寒犹有,少年颜色。谁把珊瑚,和烟换去,琅玕千尺?细看来,不是天工,却是那、春风笔。
从词题可知,此词所咏“红竹”,指用朱笔画竹之枝叶的画卷。朱笔画竹始于苏轼,苏轼在试院时,兴至无墨,遂用朱笔画竹,别有风韵,后代仿效者颇多。这首词当为宋仲温所藏之红竹画卷而题。苏轼朱笔画竹,事属偶然,然据清王英奎《柳南随笔》所称,“闽中实有此种,红如丹砂”,不过好像没人真的看见过,因此,作者在词中着意渲染了红竹的神奇色彩,令人倍感红竹画卷的珍贵。
“淇园丹凤飞来,几时留得参差翼。”开头二句是说,淇园丹凤飞来,什么时候留下了这参差的凤尾?
起笔将红竹看作是丹凤留下的参差凤尾,一开头就赋予了红竹以一种神异的色彩,其中“几时”一词,以一种惊讶的口吻,突出了所题的红竹乃世间罕见。
“箫声吹断,彩云忽堕,碧云犹隔。”接着三句是说,萧史弄玉吹箫,引得凤凰来集其屋。
这三句,紧扣开头,暗用萧史弄玉吹箫的传说故事,又一次增添了红竹的神奇色彩。高启喜以凤喻竹,这首诗是题红竹,故以丹凤喻竹,以彩云喻竹。
“想是湘灵,泪弹多处,血痕都积。”这三句是说,画中的红竹想是,湘妃泪尽之后流出的血痕积聚而成。
湘妃竹上的斑痕,是湘妃泪痕染成,作者在这里化用了湘妃竹的传说,使原有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
“看萧疏瘦影,隔帘欲动,浑似落花狼藉。”上片歇拍三句是说,这株红竹叶片稀少,若生于世间,隔帘望去,稀疏红色叶片极易使人误认为落花时节仅存在枝上的几点红花。
宋仲温画的红竹仅一枝,叶片自然稀少。这样的错觉难免使人顿生韶华易逝之感,令人心悲神怆。
“莫道清高也俗,再相逢、子猷还惜。”这三句是说,一般的竹四季常青,红竹则披一身红色,似乎有几分俗气,但无论清高也好,俗气也罢,若与王子猷再次相逢,都能得到这位飘逸任性的名士的惺惺相惜。
红竹这身红色,不禁具有一般竹的清高脱俗本色、而且因为其神奇与罕见,更显得弥足珍贵。
“此君未老,岁寒犹有,少年颜色。”这三句是说,这株红竹未老,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也具有松柏一样傲霜凌雪的本性。
这三句以人喻竹。一则赞红竹的红色恰到好处,二则赞红竹风骨遒劲之神韵,三则赞画家画笔的精妙,既赞画又赞人,巧妙地将笔触逐渐转入对画家的褒扬上来。
“谁把珊瑚,和烟换去,琅玕千尺。”这三句是说,是谁把翠竹与笼在竹上的迷蒙青烟换成鲜亮明丽的红珊瑚?
这是一个故作的错觉,它一方面更进一步突出红竹的珍贵,另一方面也说明画红竹比画一般竹的难度大,非普通人所能为。
“细看来、不是天工,却是那、春风笔。”结拍是说,细细看来那不是天工,却胜似天工的春风笔。
自答之中,将画家之笔暗喻为世间万物以生机活力的“春风笔”,如此生花妙笔,所画出的红竹,其神韵风致自不必言。这样既赞美了画家的高超画艺,又表现出词人超凡脱俗的丰富想象。

附录:水龙吟·画红竹
高启
淇园丹凤飞来,几时留得参差翼?箫声吹断,彩云忽堕,碧云犹隔。想是湘灵,泪弹多处,血痕都积。看萧疏瘦影,隔帘欲动,浑似落花狼藉。
莫道清高也俗,再相逢、子猷还惜。此君未老,岁寒犹有,少年颜色。谁把珊瑚,和烟换去,琅玕千尺?细看来、不是天工,却是那,春风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