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题七真洞》赏析
(2022-10-12 18:20:28)
标签:
元词耶律楚材题七真洞 |
鹧鸪天·题七真洞
耶律楚材
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已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七真”是道教祖师茅盈等七人的合称,“七真洞”为供奉七位道教祖师的道观,故址在今北京。作者所生活的金元时期,北方大地几经沧桑,世事屡迁,短短一百余年间,辽、金、宋、蒙古几个王朝相继废兴。世道的变幻,人生的无常,直接引起了以逃避现实、全身远害为归旨的新道教——全真道在北方的兴盛。这时作者站在这座几经劫难而成为历史见证者的道观面前,自然是感慨万千。耶律楚材的先祖为辽东丹王耶律突欲,其父耶律履曾任金尚书右丞。耶律楚材金末任开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同知、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元太祖十年(1215)降蒙古。作者这种特殊的身世,使得词中的沧桑之感和兴亡之慨也就更为深沉和凝重。
“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已茫然。”这首词上片前二句是说,七真道观已经倾塌颓败了,世间的人事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心中激荡着一种郁气便放歌远望,但依然免不了意气萧飒,心绪茫然。
作品起首紧扣词题,叙写眼前七真洞的境况。花界,本指佛教寺院,此处借指道教宫观。道教宫观本是尘世中的众生躲避灾祸追求解脱的一块圣土,当年也曾是香火不断,信徒云集,而这样的往事如今早已迁变无存了,就连其自身也已颓败崩塌,七真洞盛衰迁移在词中显然是整个世事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接下来词人并未继续描绘眼前道观倾颓的景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山河大地。词人高歌长啸,意欲抒泄心头的郁闷,然而怅惘迷茫的意绪却是无法摆脱的,面对颓败的道观和大好的江山,他陷入了历史兴亡的深思和困惑之中。
“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上片后二句是说,江山历经千劫,帝王的锐气几度消亡,朝代几经变迁,在春风吹来的桃花、李花中又过了一年。
古代的望气之术认为天子所在之地的上空有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王气。“千劫”极言时间之长,佛经谓世界经历着反复形成和毁灭的过程,一次即为一劫,此处指燕京作为都城历史的久远。史载,耶律楚材通晓“星历、筮卜、杂算”等古代方术,作为缺乏现代科学意识的古代文人,他自然相信眼前的燕京古城有着凝聚不散的帝王之气;然而无情的事实使他看到的则是一座座高耸的帝王大厦接连的崩塌!一个“空”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在他难以理解的历史兴亡面前所感到的惊愕与困惑。“桃李春风又一年”一句又以大自然的永恒进一步反衬世事的沧桑反复。由此,词人的茫然之感如出岫之云,浓浓地弥漫了词的上片。
“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下片前三句是说,远方翠峦叠嶂,烟雾弥漫。原野上长满了野花,杜鹃在悲怨的啼叫。
下片前三句继续写遥望所见的自然景象。这一切看似全为眼前景色的描写,而实质皆是心中情语的吐露。迷蒙的山峦、荒凉的原野、悲鸣的啼鹃,无一不透露着词人茫然、失落、悲哀和怅惘的心境。
“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下片后二句是说,这一切都让人忍不住质问“何限人间梦”?而面对一切的未知,只有到那能解千古忧的酒里寻找答案了。
面对这世道沧桑的反复、人事盛衰的兴亡,词人苦苦地思索,只觉得它如同梦幻一般无法理解和把握,于是只有借酒来解脱这深深的迷茫和无奈了。
作为令词,作品尽管体制短小,却写得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同时又笔触细腻,不失婉柔。
附录:鹧鸪天·题七真洞
耶律楚材
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驾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注释
- 鹧(zhè)鸪(g)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于中好"。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 七真洞:即纪念七真的道观,道家以茅盈、许穆等七人为七真。
- 花界:犹香界,指佛寺。词中指道观。
- 王气:象征帝王运数的瑞气。
- 千劫:极言时间之久。
- 平碧:犹平芜。
作者简介
耶律楚材(1190一1244年),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衍数及释老医卜之说。太宗时,官至中书令。至顺元年,追封广宁王。谥文正。有《湛然居士集》。
前一篇:《偶成》赏析
后一篇:《南乡子·南北短长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