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赏析
(2022-09-03 18:37:16)
标签:
宋诗陈文龙诗寄仲子 |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南宋灭亡前后,壮烈殉国、死义的文臣、文人之多,在历史上是少见的。这大概和宋朝建立以来的三百年“养士”政策有很大关系,崖山之役,抱少帝赵昺投海而死的陆秀夫,是进士出身。在他之后,被俘到大都(燕京),始终不屈,最后从容就义的文天祥,是状元出身;后于文天祥在大都死义的是他的同年进士谢枋得。这些史实是人们熟知的。另外还有一位状元,早在陆秀夫、文天祥之前,即为保卫宋王朝而自觉地献出了生命,他的事迹,却不大为人所知,这人就是陈文龙。
陈文龙,兴化军(治所在今福建莆田)人,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廷对第一(即俗称状元)。文章清丽,受到贾似道的赏识,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由于反对贾似道误国误民的乖张措施,遭到贬谪。益王赵昰立于福州,复拜参知政事,守兴化军。元兵大举攻城,通判曹澄孙投降,他力屈被俘,即日绝食,到杭州死。事迹详见《宋史·忠义传》。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仅有这首《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慷慨悲壮,可和唐代张巡《守雎阳作》媲美,可以说是文天祥《正气歌》的前奏。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这首七律首联是说,兴化军孤小微弱,势不可支,但书生守城之志,坚定不移。
当时元人以数十万大军分路扑向福州,欲以消灭益王政权。兴化军只有少数地方武装,力量悬殊,怎么也挡不住元军的进攻,起首一句,表明了守兴化军的艰苦形势。“斗垒”,营垒小而不坚,既孤且危,其势难支。他在极端艰危之中并不动摇,次句表明自己虽是书生,然守土有责,一个“定”字表现出他的坚韧不拔的志向。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颔联是说,没有价值自杀于水沟之中,决不是我的本志;为报国土战死疆场,正因在此时。
《论语·宪问》载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评论管仲的为人。子贡说,管仲原是公子纠的旧臣,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公子纠而死,也就罢了,到后来还做齐桓公的相,为他治理国家,不能算是“仁”者。孔子回答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之也。”对于管仲不像一般人那样,讲小信小义轻易地自经沟渎之中为公子纠而死,而能立大功于天下,予以高度赞扬。颔联上句即化用孔子的语意,表明自己志向宏远,决不做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功,并逗出下句的诗意。国君死社稷,大臣死封疆,这是孔门的教导,在他看来是天经地义。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颈联是说,应该相信囚徒能以一腔热血涂鼙鼓。从未听说烈士会竖起降旗。
不幸出了叛徒,战败被俘,这对他又是严峻的考验,他怎样对待呢?“衅鼓”,以血涂鼓的间隙。古代新铸器成,杀牲畜以血涂其隙,因以祭之,叫做“衅”。颈联表明宁死决不投降。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尾联是说,纵然一家十口相继死去,只有赤忱丹心将为天地所共知。
上句反映出他家属十口,相继死难,从题目来看,只有第二子犹存。末句表明自己的碧血丹心可贯天地。
这首诗大气磅礴,感情郁勃,可撼懦夫心灵。中间化用经语、前人诗句,多方面表现坚强不屈之志,而语语沉着,力透纸背,不腐不冗,尤见锤炼功力。
作者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爱国思想陶冶出来的一位忠臣,他的临危不惧、临难不苟的精神,对于后来的陆秀夫、文天祥、谢枋得等人都有一定的影响。
附录: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垒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须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释
沟渎:沟渠。
封疆:指统治一方的将帅,明清两代指总督、巡抚等。
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
沦胥:泛指沦陷﹑沦丧。
作者简介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字刚中,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早年随父陈粢定居连江长乐(今阜山)。幼颖悟,苦学不厌。淳佑十一年(1251),入乡学。宝佑四年(1256),入太学。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龙飞射策第一,宋度宗赐名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