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行村路》赏析
(2022-07-04 16:15:48)
标签:
宋诗乐雷发秋日村路 |
秋日行村路
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者乐雷发少年时代就以聪明机敏闻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后经宋理宗亲自招试,才赐特科第一。然而在职其间又因多次议论时政,不为当权者所容,失望之余,只好退隐云矶。这首诗中对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风光的描绘,显然反映了作者对新的生活道路的探求。反映在诗中的是作者在秋日村路上的一段感受。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斜阳夕照,孩子们正在院落的篱笆旁欢快地玩耍;农妇烧煮豆荚、姜芽和社肉的香味,从屋舍中阵阵飘出。
渐渐地,作者行近一处村落,这里的一切同熙熙攘攘、明争暗斗的城市生活是那样的大异其趣。大人们劳累了一天,有的也许在做收工前最后的整理,有的也许已经在家里安然歇息,因而在篱笆前嬉戏着的顽皮儿童,使得这幅村舍图充满了纯真无邪的稚气。这时一股奇香随风飘来,作者精神不禁为之一振:原来是大家在烹煮社肉——这种原始的古风,不正反映了村民的淳朴性格吗?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后二句是说,路旁田间的稻谷正在扬花秀穗,远远望去,一个人也没有,只有红色蜻蜓低飞,绿色的螳螂在稻叶上爬动着。
稻花自开,本来是没有主人的;但经作者这么一问,稻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开放的特点更突出了——这种明明知道稻花无主,但写作中却先假设它有主,然后问一声主人是谁,最后得出“原来无主”的结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勾勒法”。再比如末句写蜻蛉、螳螂,不仅用了“红”、“绿”这种非常鲜明悦目的颜色,而且在中间嵌进了一个“伴”字,把两种没有思想的小生物写得相依相伴、和美融洽,委婉地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这种写法也是十分别致的。
这首短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作者主要采用白描手法,
由事物本身显示其美。出现在诗中的,有儿童、篱落、斜阳、豆荚、姜芽、社肉的香味以及稻花、红蜻蛉、绿螳螂等一系列农村里常见的景物,这一系列景物构成的画面,到底美不美?诗中没有正面表明,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这种用事物来显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方法,主要依靠作者对事物的精心选择和安排,由于使用得好,收到了含蓄不露,意味深长的效果。
附录:秋日行村路
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
篱落:篱笆。
豆荚:豆类的荚果。
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蜻蛉(líng):蜻蜓的别称。一说极似蜻蜓。惟前翅较短,不能远飞。
篱落:篱笆。
豆荚:豆类的荚果。
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蜻蛉(líng):蜻蜓的别称。一说极似蜻蜓。惟前翅较短,不能远飞。
作者简介
乐雷发(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声远,号雪矶,汉族,湖南宁远人。
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乐雷发毕生最大的建树在于诗歌创作,入选《宋百家诗存》、《南宋群贤小集》。留存于世的诗有140余首,其体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很多诗,都显出了强烈的民本意识,都洋溢着很深的家国情怀、浓厚的屈原《离骚》遗风,与周敦颐首创的理学渊源,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帝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代表作有《雪矶丛稿》、《状元策》、《乌乌歌》、《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岩铭》。
前一篇:《送人之松江》赏析
后一篇:《自题交游风月楼》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