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插秧歌》赏析

(2022-04-17 18:47:40)
标签:

宋诗

杨万里

插秧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首诗题为《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首诗的首联是说,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一齐来到田头,各有自己手头的农活,不敢稍有懈怠。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颔联是说,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淋入,弄湿了肩胛。
笠指斗笠,是一种用竹篾编制的遮雨的帽子。兜鍪,即头盔,古代士兵长戴以防护头部。蓑,是用草或棕毛制成的一种可披挂在身上的雨具。甲指古代士兵所穿的护身铁衣。。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读者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叠用,还化板滞为生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称赞的“活泼泼”的气势。胛指肩胛。雨势很猛,尽管带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事不饶人”固然是其冒雨劳作的原因,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后四句,作者除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给它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颈联是说,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
渠,意即他;霎,即一会儿。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妇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一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要不是农事紧张,何止如此?而农夫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事实上,他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尾联是说,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拆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鹅小鸭。
末两句便是农夫的答话。莳指栽种,匝指完毕。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我怎能歇得下呢?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他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与小鸭,提防他们出来糟蹋秧苗。真是时时尽力,处处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生动、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因而从中可以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

附录: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
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ji):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
匝:遍;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