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柳》赏析
(2022-04-15 19:11:35)
标签:
宋诗杨万里新柳 |
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杨万里学诗,从江西派入手,但“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十六年中只写了五百多首诗。孝宗淳熙五年(1178),五十二岁的诗人“忽若有悟”,发现“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焕然未觉作诗之难也”。此后十四个月中,他竟然“得诗四百九十二首”(《荆溪集》自序),而且被时人交相称誉,称之为“诚斋体”。巧得很,他这首《新柳》诗,恰是“忽若有悟”那一年写的,正可以通过它,品一品“诚斋体”的味儿。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清澈明净的池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
第一句写的是远景。为什么这样说呢?“百尺”的柳条收入眼帘,池水闪耀着银色的光芒。只有远观才能摄入这样长的垂柳,只有斜视才能看到水面的反光。这句诗以“百尺”状柳条,伏下了一个“长”,与篇末紧相呼应;写塘则冠以“银”字,给水面涂上了柔美的景色;又写了和煦的春风——一个“拂”字不就带来它的消息吗?既是“拂”,则风之柔和、柳之婀娜、春之初至,都是意在不言之中了。如果觉得“拂”字还有点虚。那么第二句便以实实在在的浅黄的色彩,更明白地紧扣了题目。“且莫”可作“切莫”解。这二字传神写照,流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神情。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及至深青,则已是晚春,所以对新柳之情也就是对新春之情。这句仍是远景。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后二句是说,柳条未必垂到水中,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这两句是对事物的妙悟。试想,垂柳将及水面,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那是多么优美的一幅画面!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影。这时,诗人出人意料,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就是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
平平常常的柳树,寥寥二十八个字,居然能写得这样妙趣横生、情味隽永。它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诚斋体”的特色。而杨万里写诗由难到易的奥妙,也正是由于他从学习书本转到了师法自然。
附录: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注释
银塘:指清澈明净的池塘。
且:尚,还。
银塘:指清澈明净的池塘。
且:尚,还。
前一篇:《小池》赏析
后一篇:《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