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河市歌者》赏析
(2022-03-31 18:48:51)
标签:
宋诗范成大咏河市歌者 |
咏河市歌者
范成大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范成大的爱民诗继承了白居易、张籍、王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其中的《四时田园杂兴》等幽深的刘禹锡竹枝词的神韵,清新轻巧,饶有民歌风味,颇负盛名。这首《咏河市歌者》虽是歌颂下层市民,也与其田园诗同调,兼具新乐府、竹枝词二者的韵味。
河市原指宋代汴京城南至汴河之间的市区,后来也泛指一般通都要邑的濒河之市,这里是商旅云集,居民聚居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卖艺求生之处,范成大晚年退职家居,得以接近下层人民,写了不少关于民间疾苦的诗。这首诗就是以民间艺人为描写对象,而表现诗人深切同情和关怀下层人民的篇章。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我听出来了,你并不是从容不迫地演唱着《渭城曲》,你的歌声充满了激越与不平。
诗首先从歌声写起,“从容唱《渭城》”,是说这位歌者正以高超的技巧演唱《渭城曲》(即《阳关曲》、《阳关三叠》)。但又并非平直地叙写,因为他从歌者那纡徐婉转的演唱中,仿佛感受到了某种不平之气、激越之声,所以便以设问句开头,这样首句设问便为下文蓄势。这一问一答的两句抒写,生动地传达了这位歌者的心声。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后二句是说,可怜你在这黄昏的时候憔悴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强打着笑容唱着,好似那春天的鸟儿,为了求友不住地啼鸣。
后两句,便用一意义相承、对仗工稳的流水对消释了读者的疑团,原来诗人歌咏的是一位孤苦无告,身陷窘境的民间歌者。诗人从听觉感受的抒写转到了视觉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一幅悲惨的画面:暮霭降临,歌者犹未进食,不得已而忍饥高歌,希求得到救助。这两句着一“忍”字,“强”字,则歌者强颜欢笑之情、境况凄凉之状,跃然纸上;而以“可怜”二字领起,则诗人的同情之意,历历可见。“求友声”暗喻歌者希望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救济。
这首绝句音调和谐自然,婉转流利、曲折有致,语言朴素平易,用字工练轻巧,无忸怩造作之态,有竹枝民歌之风。
附录:咏河市歌者
范成大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注释
河市:也叫市河,要苏州城内。
歌者:卖唱人。
渭城:即《渭城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乐曲,又叫《阳关三叠》,唐宋时期十分流行。这里是说卖唱人唱这支流行曲,不在于它的送别友人的内容。
个中:此中。
当:想必。
日晏:天色已晚。
忍饥面——挨饿的脸色。
春深求友声:用《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典故。是说:春天黄莺叫个不停。是为了寻伴侣。这两句说:可怜他唱到天晚,还没吃口饭,依然忍饥挨饿,强作黄莺般的歌声来吸引听众。
河市:也叫市河,要苏州城内。
歌者:卖唱人。
渭城:即《渭城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乐曲,又叫《阳关三叠》,唐宋时期十分流行。这里是说卖唱人唱这支流行曲,不在于它的送别友人的内容。
个中:此中。
当:想必。
日晏:天色已晚。
忍饥面——挨饿的脸色。
春深求友声:用《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典故。是说:春天黄莺叫个不停。是为了寻伴侣。这两句说:可怜他唱到天晚,还没吃口饭,依然忍饥挨饿,强作黄莺般的歌声来吸引听众。
前一篇:《重阳后菊花二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