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步吴故城下》赏析
(2022-03-30 19:10:20)
标签:
宋诗范成大晚步 |
晚步吴故城下
范成大
意行殊不计榛菅,风袖飘然胜羽翰。
拄杖前头双雉起,浮图绝顶一雕盘。
醉红匝地斜曛暖,熨练涵空涨水寒。
却向东皋望烟火,缺蟾先映槲林丹。
这首诗写于苏州。吴古城,春秋吴国旧城,又名鱼城,遗址在今苏州市西横山下。
“意行殊不计榛菅,风袖飘然胜羽翰。”这首七律首联是说,随意而行哪管一路杂草荆棘,风飘双袖胜似飞鸟振羽展翅。
首联写步行。意行,随意而行;“不计榛菅”,不畏杂乱的草木丛生,表达吴城故址的荒凉。“风袖”,秋风轻吹,两袖飘然。这一联叙事,已带景。后三联全属写景,最后略带叙事。
“拄杖前头双雉起,浮图绝顶一雕盘。”颔联是说,拄杖前头两只山鸡着惊飞起,高塔上空一只大雕盘旋搏击。
颔联,写步行时的仰观。是“一”、是“双”,是杖前、是塔顶,写得很实;但不呆板。因为出句景丽而逼真,对句景壮而雄浑,笔法与气势都不凡。
“醉红匝地斜曛暖,熨练涵空涨水寒。”颈联是说,满地红叶在斜阳中腾起暖意,江水澄澈涵映碧空发出寒气。
颈联写散步时的俯视,又点“晚”字。“醉红”指红叶。“熨练”指江水,从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澄江静如练”句化出。这一联一陆一水,一暖一寒,一红一白,一照一涵,一近一远,意象高度集中,映照得妍丽多彩,引人陶醉。
“却向东皋望烟火,缺蟾先映槲林丹。”尾联是说,望东方高地见烟火缓缓升起,半轮明月映照着那红槲树林。
尾联写“晚步”到月色初生。经过仰观俯察、近视远望之后,不知不觉中,一轮缺月已经升在天空中,照在红色的槲林上,景色在清幽中还保持着绚丽。这联虽带叙事并作结束,但写景仍有新的境界,结束中更作伸展。
附录:晚步吴故城下
范成大
意行殊不计榛菅,风袖飘然胜羽翰。
拄杖前头双稚起,浮图绝顶一雕盘。
醉红匝地斜曛暖,熨练涵空涨水寒。
却向东皋望烟火,缺蟾先映槲林丹。
注释
吴故城:俗呼吴城,春秋时吴国旧城,又名鱼城,遗址位于苏州西二十五里横山之下。
意行:随意而行。不计榛(zhn)菅(jin):不畏杂乱的草木丛生。不计,不计较,不在乎。榛,丛生的小树。菅,野地小草。
羽翰:犹言羽翼。翰,羽毛。
雉(zhì):鸟名。属鹑鸡类。雄雉尾长,羽毛美丽,可作装怖品。
浮图:亦称"浮屠",梵语音译,作佛或佛塔讲,此指后者。
醉红:指红叶。白居易《醉中对红叶》:"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匝(z)地:遍地。曛(xn):日落时的余光。
熨(yùn)练:熨烫过的一条白色布练,形容江水的澄澈而平静。
东皋(go):照字面解释,皋是水边的高地。但自陶渊明以来,东皋已成为诗词中的传统意象,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即隐居之志或隠居之地的代名词。
缺蟾(chán):如言缺月。蟾,即蟾蜍。传说月宫中有蟾蜍,因借指月亮。槲(hú):树木名。
前一篇:《秋前风雨顿凉》赏析
后一篇:《重阳后菊花二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