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竹下》赏析
(2022-03-25 16:11:43)
标签:
宋诗范成大早发竹下 |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竹下,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里山明水秀,风景绝佳。范成大早年曾任徽州司户参军,这首诗当即作于此时。诗人写他早发竹下沿途的见闻和感受。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这首七律首联是说,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冒着微寒跨鞍上马动身了,这一动,倒是使疲乏顽钝的身子得到疏散。
诗的开头两句,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行。“破小寒”,点出季节是清秋。“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紧张的工作之余,能有机会到郊外散散步,会感到特别轻松愉快。诗人正是怀着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颔联是说,前行中冲开薄薄轻轻的晨雾,看着重重叠叠的山峰就像雾中闪出。
诗人跨着马儿沿着山道行进,迎面而来的。一是雾,二是山。雾不是混沌一片,而是“轻轻薄薄”,虚无缥缈。山,不是孤峰独峙,而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薄薄轻轻雾”,“重重叠叠山”,十个字,写出了皖南山区清秋黎明时特有的朦胧美。但是诗人领略到的还不止于此。他坐在马背上看山中雾,雾中山,别有一番情趣。“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了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颈联是说,碧穗般的炊烟在树顶上笔直升起,绿绸似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地流过。
这两句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相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一静一动,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使整个画面玲珑剔透,有声有色。写炊烟,突出“当树”,写溪水突出“趁桥”,展现出山村特有的风貌:山林茂密,村户人家的房屋、烟囱,被周围高大的树木所遮掩,所以只能看到炊烟从树顶上升起;溪涧纵横,全靠一座座小桥连接道路,所以溪水始终傍着小桥流逝。颈联传出了这幅山村黎明图的神韵。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尾联是说,百鸟和鸣仿佛奏起了悠扬婉转的迎宾曲,有意无意之间迎着马背上的我欢呼歌唱。
这首诗摄取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林间百鸟的晨歌。鸟儿是山林的主人,它们迎着马背上的诗人欢呼歌唱,百啭千声。在这美妙动听的“迎宾曲”声中,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前人论诗云:“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便是佳诗。”这首纪游诗便是情与景会的佳作。
附录: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释
竹下:即今安徽休宁西黄竹岭。
结束晨妆: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
破小寒:冒着微寒。
小寒,清秋时节。
散疲顽:松散一下极度的疲劳。
冲:冲开。
放:闪出。
碧穗:像谷类植物的花果或果实生长的青绿色部分。
吹:通“炊”,烧火做饭。
清禽百啭(zhuàn):清晨百鸟和鸣。
有情无思:有意无意之间。苏轼《水龙吟》写杨花日:“思量却似,无情有思。”
竹下:即今安徽休宁西黄竹岭。
结束晨妆: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
破小寒:冒着微寒。
小寒,清秋时节。
散疲顽:松散一下极度的疲劳。
冲:冲开。
放:闪出。
碧穗:像谷类植物的花果或果实生长的青绿色部分。
吹:通“炊”,烧火做饭。
清禽百啭(zhuàn):清晨百鸟和鸣。
有情无思:有意无意之间。苏轼《水龙吟》写杨花日:“思量却似,无情有思。”
名家点评
近·钱钟书:“刘禹锡《柳花词》说:‘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李贺《咏北园新竹》第二首说:‘无情有恨何人见”;杨发《玩残花》说:‘低枝似泥幽人醉。莫道无情却有晴’;苏轼描写杨花的《水龙吟》也说:‘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都是从《玉台新咏》卷九梁简文帝《和萧侍中子显》第一首又卷十《古绝句》第三首写葡萄,豆蔻、菟丝的诗句推演而出。范成大又把前人形容草木的话移用在禽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