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堰行
(2021-10-12 18:36:22)
标签:
游记张堰镇张堰公园 |
今天来到张堰镇,以前也曾多次来到张堰,但多为生活而奔波,这次终于静下心来打量一番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张堰素来有浦南小上海之称。2010年张堰镇获国家文物局第五批“中国历史名镇”荣誉称号。
张堰镇旧名赤松里,相传二千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功成身退,跟随赤松子游前往此地隐居,因此这里别名又称“赤松里”、“留溪”、“张溪”,晋朝已成商市,时称留溪镇。至今这里还存有“留溪路”的街。
唐代为防御海潮置华亭十八堰,其中之一为张泾堰,镇袭堰名,俗称张堰。张泾堰的遗址就在今张堰镇石皮弄口,张堰镇就建在古代张泾堰的旧址之上。
张堰镇老镇区,原有大小弄巷29条,有保存较好的清代以前建筑四大块:石皮弄建筑群、政安弄建筑群、西河沿街建筑群、南社纪念馆建筑群。
今天是星期一,来不逢时,原本对外开放的纪念馆星期一暂不开放,看来这一点值得注意,下一次游玩各类小镇,可尽量要避开星期一。
好在张堰公园照常开放,能够畅游的也就只有张堰公园了。
张堰公园坐落在张堰镇花贤路68号。年代久远的张堰公园也是上海地区唯一遗存的一处元代私家园林。
张堰公园面积是14567平方米,公园在元代是当地望族吴良用私宅,明代世孙吴梁(贞石)扩建成为远近闻名的“吴家花园”。清乾隆年间,成为钱氏义庄的一部分,俗称钱家花园。传说明代清官海瑞与吴梁是亲戚,幼年海瑞曾在此花园中赏花读书
,成为美谈。清代钱氏倚双松建楼三间称之古松楼。咸丰辛酉兵焚,园中双杏、双松、古楼俱废。1953年公园曾一度命名为名为“人民公园”,1958年正式建成张堰公园。2012年对公园进行改造,修缮原有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增加部分景点。
进入张堰公园,时近中午,再加上天不时飘洒下丝丝小雨,游人寥寥无几,整个园林显得非常幽静,苍松古柏,古木葱茏,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曲径通幽,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的特色,园内有东风亭、清幽园,跌水池,半水亭、阿兴亭、赏馥亭、长廊、假山瀑布、三角枫广场等景观,园内有古银杏两株,各种花木两万多株。特别是瀑布哗哗有声,喷泉不停地四方喷射,给人以清凉的韵味;苍松石苔给人以年代久远的回味。
院内墙角边有两段古树的化石矗立在那里,这种经过地质变迁年代的数目化石也是弥足珍贵的。
园中辟有猴舍一座,有数只猴子,不停地在笼舍里面翻腾,折腾出不小的动静,仿佛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整个公园的布局非常紧凑,给人以一种盆景式的感觉。
美中不足的是赤松堂内空空如也,原本完全可以根据张良随赤松子游这个美丽的传说布置一些人物塑像的,使这个景点具象化起来。
吴家、钱家是张堰历史上的望族,鲜为人知的是吴钱两家竟还有多位让人感动的乡贤。在公园的一角有一块《刑部郎中吴君贞石碑记》记载着这样一间动人的事。吴梁,字伯才,号贞石,张堰当地人,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他由拔贡中举人,但他并没有做官,而是居住在张堰,到了嘉靖三十三年(1554),金山沿海倭寇侵犯得很厉害,当时松江知府方廉认为倭寇可能会占据张堰、漕泾镇,所以要烧掉二镇,所以波及到两个镇的存亡。“因有私憾于漕泾士人,故决意于漕泾,并及张溪。一日鸠聚三役,操其斧斤,以事拆卸,束其芦苇,以事燔烧······于是众居民与今刑部正郎吴君贞石议之,贞石······奋然曰:事急矣!吾当入城。”
这时候,吴良和他的侄子吴潮前去和方知府理论,方知府终于没有下达毁镇的命令。议论平息了,两镇得以保全。后来他任邵武府推官,倭寇占据建阳、光泽两个地方,他带人前往进剿,大获全胜,当地人民为他建祠立碑,不久他升任刑部侍郎。在石碑的一旁还有吴良父亲吴翰墓遗物——赑屃,这些都见证着这个家族与张堰公园的渊源。
张堰公园的历史上,还有一位重要的乡贤,那就是钱熙泰(1812-1860)。他曾担任靖江(今属江苏)训导,博学好古,善辨书画,还喜欢写诗、散文,一生热心慈善事业。
道光二十九年(1849),金山县内水患成灾,造成老百姓大饥荒,他撰写《担粥论》,呈请县令,请上级关注百姓的民生,知县指令各图推行施粥,救济灾民,后来他又与金山人戚澜共同倡置了张堰济婴局。
当时金山人姚汭增修了《金山县志》,但是这本书没完成他就去世了,咸丰初年,钱熙泰得到这本珍贵的遗稿,他就邀请董兆熊,姚怀桥等人参加参订,终于完成咸丰《金山县志稿》8册。
咸丰五年(1855)他又建立了一个免费学校——正心义塾,聘请吴江董兆熊为老师,为本地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今天,我们俗称的吴家花园,还是钱家花园,虽然都已成了张堰公园,但金山乡贤的故事,我们不仅不能淡忘,而且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