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苏轼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汉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曈昽。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诗题一把写诗背景大体说清。作者于哲宗元祐六年(1091)调知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当时赵德麟(名令畤)为州判。由于那里常闹旱涝灾荒,两人决定浚治颍州西湖(在州治西北),不过没有等到竣工,苏轼便于次年年初调知扬州。到了三月中旬,湖功完成,赵德麟兴奋地写诗寄怀苏轼,他便次其韵写下这首诗奉答。
全诗可分为四节。头四句为一节,是开端。原来苏轼知颍州前,曾知杭州,并在那里疏浚了杭州西湖,所以赵的来诗里有与杭州西湖争荣的念头。这也许是赵的一点幽默吧!作者便接过来以一个更加风趣的回答发端。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这首七言古诗开头四句是说,泰山与秋毫全都没有穷尽,大和小原本出自相比较之中。大千世界生存毁灭不过是在一粒微尘里,杭州和颍州两个西湖看不出有什么雌雄。这个开头极妙。
苏轼以道佛两家思想作答。一二两句取道家齐物论思想。从齐物论的观点来看,“物量无穷”,大小只是相对而言。第三句取佛家思想。大千,也称三千大千世界,佛家用以称谓广大世界。《法华经》言,每一大千世界历劫则碎为一微尘,所以说“大千起灭一尘里”。大千世界至为广大也不过起灭于一尘之中,杭颍二湖不过大千世界中微乎其微的东西,又争什么高下呢?所以,从道家思想看也好,从佛家思想看也好,都“未觉杭颍谁雌雄”。这个开头极妙。它以一个富有哲理的大议论凭空喝起,突兀有势,摇人心目,为全篇增神。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次六句是说,我在钱塘时开拓西湖使水澄清,十里长堤游乐的男女争比美好风度与容颜。六桥横跨湖面如同越过天河,北山和南屏山这才畅通。人们惊讶二十五万丈宽的葑田,本像满天乌云,忽地被席卷一空。
次六句为第二节,追叙杭州西湖事,这六句虽然都是实叙其事,但通过诗人富有个性的艺术构思,写来异样惊动。杭州西湖的湮赛,在于菰葑滋蔓,侵蚀湖面达二十五万余丈。苏轼主持将葑田泥土起出,用它在湖中筑成南北长十多里的长堤,即后来所称的苏堤。堤上驾映波、锁澜、望山、压堤、束浦、跨虹等六桥,并遍植花柳,结果湖淸似镜,长堤如画,面貌一新。在第二节中,湖功被颂扬到了近乎神异的地步,诗人那赞誉之情,欣喜之态,简直呼之欲出了。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二十四桥亦无有,换此十顷玻璃风。”这六句是说,前些时在颍州西湖欣赏秋色,颍水如一条绿带萦绕着昭灵宫。因为思念杭州却不可能再到,要借你的月斧使颍州西湖修成清澈面容。著名的二十四桥我并不羡慕,平白换走了颍州十顷湖上的绿水清风。
这六句为第三节,由杭而颍,转到写颍州西湖。上节写杭州,意在夸湖。这一次因为湖功未成即离去,故侧重在治湖之意与去湖之感。颍州西湖处颍水下游,“朅来颍尾”,指到颍州。作者到颍在元祐六年秋天,故言“弄秋色。”这节六句三个层次,转接有势跌宕多姿。
“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末四句是说,雷塘水已干涸长满了禾黍,种田人耕出前朝宫人发钗上的鸾龙。明年你这诗客前来扬州凭吊古迹,将伴我在这凉夜里叹息如同秋虫。
这四句为结尾。诗末自注说:“德麟见约来扬寄居,亦有意求扬倅。”这四句就是对赵这个意愿的回答。扬州可提的事物很多,偏偏要拈出雷塘来结尾,显然仍对扬州水利的废弛不满。可惜苏轼在扬州没呆上多久,当年便调转他任,否则,雷塘水利也许又被兴复了吧!
宋人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文为诗。这首诗在这方面能扬长避短。议论不坠于抽象说理,而富于耐人玩味的理趣;才学不流于堆垛故实,而能恰切用事以丰富诗的内涵;以文法入诗不陷于平衍铺叙,而能注意形象飞动与腾挪波澜。
附录: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苏轼
太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二十四桥亦无有,换此十顷玻璃风。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注释
赵德麟:赵令畤,诗人,苏轼好友,苏知颍州时赵任通判。
太山:即泰山。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谓之秋毫,常以之喻事物之微细者。
钜(jù)细:大和小
"大千"句:大千,也称三千大千世界,佛家用以称谓广大世界。《法华经》:"譬如有经卷书写:三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时有智人破微尘出此经卷。"并说每一大千世界历劫则碎为一微尘。大千,大千世界,佛教语,谓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合起来就是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是大千世界,总称三大千世界,指广大无边的世界。一尘,一粒微尘,佛家比喻极小的量。
杭颍:指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雌雄:喻胜负、高下。
"我在"句:言诗人知杭州时疏浚西湖事。渌(lù),清澈。
大堤句:乐府《大堤曲》:"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诗·国风·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大兮大堤,指西湖挖出淤泥所筑之十里长堤,人称"苏公堤"或"苏堤"。昌,健壮美好貌。丰,丰满,漂亮。
六桥:指苏轼主持架筑的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天汉:天河,此处比喻西湖。
北山、南屏:为西湖北与西湖南两座山名。
"忽惊"二句: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云,西湖"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辄已差官打量湖上葑田,计二十五万余丈。"诗人疏浚了"如云翳空"的杂草丛生、淤塞过半的西湖,故云。葑(fng),菰根,即茭白根,此处泛指水草。
朅(qiè)来:犹尔来。颍尾:指颍州西湖,因其在颍水下游,故云。弄秋色:诗人于元佑六年秋至颍州,故云。
昭灵宫:祀张路斯张龙公的庙。张路斯,颍上人。欧阳修《集古跋尾》卷十《张龙公碑》:"赵耕撰,云:君讳路斯,颍上百社人也。······景龙中为宣城令······公罢令归,每夕出,自戌至丑归,体常冷且涩。砥异而询之,公曰:'吾龙也。'""余尝以事至百社村,过其祠下······岁时祷雨,屡获其应,汝阴人尤以为神也。"神宗熙宁间诏封张路斯为昭灵侯。
坐:因。吴越:指杭州。
"借君"句:用修月典故借指修治颍州西湖。月斧,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太和中郑仁本表弟······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千二万户修,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数事。"朣胧,似明不明貌。潘岳《秋兴赋》:"月朣胧以含光兮",此以月不明比喻湖水不清澈。
二十四桥:有二说,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云:"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注明"今存"者只有六桥及一处"新桥"。二,《扬州画舫录》卷二十五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十顷玻璃:指颍州四湖。玻璃:古时指天然水晶石,此处比喻湖水清澈。
"雷塘"句:意谓隋唐时清澈的雷塘已湮废,变为民田。雷塘,一名雷陂,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江都,隋炀帝生前常携宫人来此游玩。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葬炀帝于雷塘南平冈上。
"宝钗"句:谓雷塘水枯成田,耕出前朝宫妃残缺的首饰。
名家点评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六桥横绝"四句,都是实事,却写来异样警动。前以杭之西湖,陪说颍之西湖,后以欧阳之自扬移颍比己之自颍改扬,都有天然证佐,会作佳谈,构成绝唱。
杨慎《升庵诗话》:"我在钱塘拓湖渌"六句,此诗史也。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写来异样惊动。
陈衍《宋诗精华录》:二集本有优劣,聊作平等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