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赏析

(2021-08-14 15:11:52)
标签:

宋诗

苏轼

雪后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苏轼
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其二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北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北面。神宗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正是寒冬季节,这两首诗即作于此时。
第一首写自昏达旦,彻夜雪飘的情景。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第一首七律首联是说,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颔联是说,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寒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
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化为雪。作者只觉得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易堆积成雪了。“堆盐”,即堆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颈联是说,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了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
这一联,史称咏雪名句。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化为雪,所以有着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尾联是说,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扫北台”、“看马耳”,自然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遂埋没,可见这双峰确实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第二首首联是说,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碾来轧去,变成了稀泥黏糊在车上。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颔联是说,在阳光照耀下,房屋似玉楼,大地如银海,人们被冻得皮肤起粟,雪光使人目眩眼花。
太阳已经升起,虽然昨夜下了一场大雪,但今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其“玉楼”、“银海”都是实写。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颈联是说,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的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
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尾联是说,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只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诗人多么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 一用诗表达出来,可惜自己心境不佳,退出朝廷中心已三四年,只得空自嗟叹。

附录: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苏轼
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其二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注释

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幌:帘幕。

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名家点评

方回评苏轼这组诗曰:“才高气雄,下笔前无古人。”(《瀛奎律髓》卷二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