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街头镇老街漫步
(2021-07-17 13:38:33)
标签:
游记天台街头 |
参加了天台五日游旅游团,7月12日,住宿天台县街头镇附近蔡家大院。晚饭后,逛街头小镇。次日,上午游国清寺,回来后,下午无事,余兴未尽,再次游览,离蔡家大院不远的街头古镇。街头镇分为新镇和老街两部分。老街是鹅卵石铺成的狭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街头镇的文明始于六朝,盛于元朝,始名仙人镇,传因老街龙母殿前面街面有一巨石,上有一惟妙惟肖的人足之形,古称“仙人脚迹”故名。明永乐十年更名湖窦镇,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改今名,开始设市,因为这里是天台西边最尽头的一个集市,所以称为“街头”。
1942年7月,浙江部分地区被日寇占领,浙东行署西迁至相对后方的街头镇,改名嘉图镇,辖区是浙东十八县,是抗战的指挥中心,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行署撤销,复名街头至今。
街头街南有五峰屏峙,东有细水长流,西有方山耸立,北有大旗山横亘,雪马溪、西溪、始丰溪三溪相交,襟山抱水,风光秀丽,一千多年以来,
一直是天台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浙江历史名镇,一条建于宋代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的石桥,跨西溪而过,至今依然是老街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天圣十年二月十九西溪桥竣工,请“铁拐李”神仙卯时开桥。消息一经传出,四邻村民蜂拥而至,店家两旁捣麻糍招待。财神殿前三水相会之处沟深水急,通行受阻,眼见时辰将到,众人一筹莫展心急如焚。只见“铁拐李”慢条斯理从店家取出三节麻糍放其沟上,顿时道路畅通,众人莫不称奇。这就是神仙造化的“三板桥”。从此留下了“三板桥头”的传说。
老街全长三里多,街两边是不间断的楼房店铺,明、清、民国风格并存,是江南民宅的一个集锦。
老街历史悠久,原有姓氏四十多个,有店铺两百多家,四十多个行业,除了文革时期的短暂停市,一直都是逢二、逢七市日,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俗,每逢集市日,老街上摩肩接踵,人流如潮。
现在的老街基本上保持原来的风貌,尤其是许多精致的古建筑群,如曹家三透大院,余家的“存朴堂”、潘氏“一品宅”等,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其门楼厅堂,雕梁画栋,无论是石材还是木料,无不匠心独运,显示出古人的审美情趣与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让人赞叹不已。
如果要找一个街头最有名的人,肯定是诗人寒山无疑了。
其实寒山原非人名,而是一座山,古称翠屏山、寒石山等。唐代时,气温更低,山上终年积雪,故又称寒山。山的西边有一个巨大的石洞,现名寒山洞。公元七世纪,从唐代首都长安来了一个读书人,住进这个山洞,一住七十年,成了中国最有名的隐士。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就以山名之,他就是隐逸诗人寒山子。寒山自摒于主流社会,打交道的,都是社会边缘人。哪怕是交往的和尚,也是国清寺的一个烧火僧,叫拾得。丰干主持是他们的知音。清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奉为“和合二仙”,使天台成为“和合文化”的圣地。始丰溪也因此成为和合文化的主要源头。
当年的寒山穿着奇装异服,背着装食物的竹筒,经常往返于街头和国清寺之间,兴之所至,即在岩壁上、路廊里、树皮上写诗,从不搜集整理,也不被当时的主流诗坛所推崇。但是他的诗老百姓喜欢读,所以得以流传的,现在存世的,就有三百多首。他与拾得最著名的对话流传极广: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事实上,这几句偈语,同寒山的诗相比,只是小儿科。寒山子的白话诗,重在对生命和自由的深邃思考,反思人类文明的异化,他的思想穿越了历史时空后世不断被人引为知己。
读他的诗,台州人会特别亲切。因为天台的方言俚语在他的诗中俯拾皆是。如长年(长工)、百事(事情多)、会人(聪明人,会通慧)、无交(没关系),在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依旧是台州百姓的鲜活方言。寒山大士在日本一直受到敬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寒山的诗受到胡适的大力推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又为美国的青年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掀起一股“寒山热”。
始丰溪长流,寒石山不老,街头这属于隐居者的小镇,和合文化的圣地,在现代文明的滚滚红尘里,将会越来越显示出不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