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潼关》赏析

(2021-04-09 12:49:45)
标签:

近代诗歌

谭嗣同

潼关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出入潼关不解平。
局谭嗣同《三十日记》,他十一岁就随父赴甘肃巩秦阶道任所,前后“往来渡陇”几十次。上面这首《潼关》是光绪八年(1882)春,他自湖南赴甘肃省亲,途径潼关时所作。其时他年十七岁,不仅富有写诗的才气,还喜剑术。练就一身武艺,更可贵的,他有理想,有朝气,有一腔真沉的爱国热忱。而这时的中国正陷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热潮日益加剧,而满清王朝腐朽昏聩,气息奄奄。风华正茂的诗人登临潼关这座千古雄关时,抚今思昔,不由发出声声历史的浩叹。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这首七绝前二句是说,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元和郡县志》记载潼关“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谓天险。”“高云簇城”,就形象地突出了潼关居高临下的险峻地形,一“簇”字,写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很富有动感。而“终古高云”,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无比辽远的时空深处,“终古”意味着时间的邈远;“高云”,意味着空间的开阔。潼关,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的必经的咽喉重镇,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它不由使人联想起这座雄关曾经历多少历史风云变幻。随之一句既是写诗人在萧飒秋风中驰马来到关前的情景,又似乎蕴含着一种历史的悲凉感:在这座古城堡前,往昔的金戈铁马之声已被秋风吹散了,时间的流水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年轻的谭嗣同心中不免萦绕着一层时代的忧患和惆怅。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后二句是说,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诗人立马潼关,骋目远望,只见潼关南面是莽莽苍苍、迤逦起伏的太华山脉,北面,在潼关外面,是滔滔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面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眼前一派恢阔雄迈的大自然风光使人心胸开阔,精神为之一振。在诗人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好像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在它身上融进了诗人强烈的感受,融进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融进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
谭嗣同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曾被人誉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他抨击封建伦常“尽窒生民之灵思”,要求冲决罗网,实行改革,渴望“日弱而下”的中国,能与“西人”争雄。他的这首《潼关》诗,看来只是描写山川形胜,却使人产生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仿佛有一颗好豪兴淋漓的年轻的心在诗行中跳动着,他要像黄河那样冲决封建罗网,荡涤一切不合理的旧制度,在个性解放的大道上迅跑。他要像潼关群山那样,要恃险争势,跨越一切艰难险阻,勇敢开辟前进的道路。潼关的山川形胜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艺术表现。我国古代的山水诗往往即景抒情,即景言志,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谭嗣同这首《潼关》极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附录: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