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辞》赏析
(2021-02-25 18:41:31)
标签:
清代诗歌曹雪芹葬花辞 |
黛玉葬花辞
曹雪芹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敢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代黛玉写的《葬花吟》。黛玉在怡红院吃了晴雯的“闭门羹”,触动了身世之感:“如今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眼睛含着热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三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红满地,触景生情,如泣如诉地吟出了这篇《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开头四句是说,花儿凋谢飘飞,飞舞漫天;鲜红的颜色消退,芳香的气息散去,有谁怜惜它?浮游的蛛丝柔软地系在一起,漂浮在春日的台榭前;飞落的柳絮轻轻地沾在一起,扑向锦绣的门帘。
她看着“红香消断”无人怜惜的落花,仿佛与自己的处境有某些相似似的,不由从心底里发出一声人生的叹喟。她黯然伤神,自己远离家乡,寄人篱下,何尝不像这“游丝”“落絮”一般?在开头四句描绘的一幅残春景象中,“花谢花飞花满天”是主景,黛玉有着花一样的容颜,花一样的飘零身世,落花这一自然现象就很富有象征意味了。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接着四句是说,闺阁中的少女怜惜晚春,惆怅的思绪萦满心怀,没有排遣的地方。我手中拿着用来埋葬落花的锄头,走出绣花的门帘,怎么忍心践踏着落花走来又走去?
当这位愁绪满怀的闺中女儿出现在落花缤纷的环境中,她对着满地落红,踟蹰不前了,她不忍用脚去践踏可怜的残红啊!这里表现出黛玉内心一种既细致的感情,她对落花有一种特殊的休戚相通的怜爱之情。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八句是说,柳条和榆荚钱自顾自地芳香繁茂,哪里管得了桃花与李花的飘落纷飞!桃花与李花明年都能再次开放,但明年的闺中,怎能知道还有谁呢?三月的时候,散发着花瓣香气的燕巢刚刚筑成,梁间的燕子太过无情!明年的花儿再次开放,即使可以啄下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
前面责怪柳丝榆荚和燕子,用的是为落花鸣不平的方式。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耐寻觅。”这四句是说,一年三百六十日,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严酷地逼迫着花儿。纵使花儿明媚鲜艳,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等到某一天就会漂泊零落,难以寻觅。
这四句似乎是在抱怨花儿不堪风霜之苦。句句不离咏花,又句句都是在影射人事。而我们这位不肯“随分从时”的女主人公不正时时经受着封建礼教的“风霜刀剑”么?
这首葬花辞的主要艺术手法是借花喻人,并由花及人。通过女主人公林黛玉对外面自然界落花现象的感叹,一步一步地透露出自己心底的哀怨和对封建礼法社会的不满。开始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后来逐层推进,渐渐明晰地由感伤落花而涉及人事,咏花即是咏人,花与人融合一体了。
诗写到这里,下面在写法上更进而从写花转入以描绘女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为主。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这四句是说,花儿开放的时候容易看见,凋落时却难以找寻;台阶前伤心坏了我这个埋葬落花的人儿。我手里拿着葬花的锄头,泪水暗暗洒落,洒上空空的枝头便显出血痕。
这时凸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独把花锄、哀痛欲绝的葬花人。相传湘妃哭舜,泣血洒染竹枝而成斑竹。现在黛玉见枝头春花落尽,她泪洒空枝,“洒上空枝见血痕”,可见其伤心到何等程度了!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这四句是说,杜鹃不在啼鸣,此时正是黄昏;我背负着葬花的锄头回到房中,掩上一重重朱门。清荧的油灯映照着墙壁,我刚刚睡下;冰冷的雨滴敲打着窗户,我的被子还没有温暖。
她悲花,也是自悲。一盏清灯,一窗冷雨,一个孤苦伶仃的人,那是何等萧条、冷落的环境,何等凄凄惨惨戚戚的况味!这青灯冷雨一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黛玉极度地孤独、苦闷,极为浓重的忧愁伤感。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这四句是说,责怪我为了什么事倍加伤心?一半是因为怜惜春光,一半是因为嗔怪春光。怜惜春光忽然来到,嗔怪它忽然离去;来到的时候默默无言,离去的时候我也无法听闻。
极度的痛苦使黛玉转而剖析自己,难道这只是我多愁善感的性格吗?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八句是说,昨天晚上我听到庭院外有悲伤的歌声响起,不知那是花儿的魂魄,还是鸟儿的魂魄?花儿的魂魄、鸟儿的魂魄总是难以留驻,鸟儿自是沉默不语,花儿自是含着娇羞。我希望我的肋下生出一双羽翼,随着落花飞到天际的尽头。天际的尽头,什么地方有芳香的土丘?
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们反对礼教,鄙弃功名,向往自由,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可是封建正统势力如“风霜刀剑严相逼”,林黛玉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她反抗,挣扎,可感到前景渺茫。于是她在极度的失望之中,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幻觉:她恍惚感到花魂鸟魂在呼喊和召唤她想摆脱这令人窒息的尘俗世界,冲破封建礼教的封建枷锁,飞向理想的自由天地。可是,她迷惘了,即使飞到天的尽头,也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呀。究竟何去何从?她预感到自己面前只有最后一条路——与落花相同的命运。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这四句是说,不如用锦缎做的囊袋,收起落花的清艳遗骨;用一捧干净的泥土,掩埋这绝代风流。花儿的本质本来洁净,如今仍就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
她宁愿想落花那样的纯洁,坚持自己高洁的人格,为追求理想而痛苦地死去,也不愿随波逐流,身陷尘俗的污泥浊水。
这首葬花辞哀伤婉约,纤巧细腻,与黛玉的出身、地位、处境及为人行事十分贴切,很好的体现了她纯情诗人的个性和艺术才华,甚至于她弱不胜衣的体质也十分相称。诗中写出了她的孤芳自赏、高傲不屈,和由于看不到出路而产生的悲观、伤感和失望的情绪。特别是这一段的“质本洁来还洁去”表白,和决定以身殉情的决心,充分显示了这位宁愿毁灭自身、也不苟活人世的少女的倔强、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赞叹叫绝。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末八句是说,落花你今天死去,我来收殓埋葬;我却不能预知我自己何时丧亡。我今日埋葬花朵,人们笑我痴情;他年埋葬我的怎知是谁?请看吧,春光逝去花儿渐渐凋落的时候,便是美丽少女衰老、死去的时候。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
葬花辞结尾八句,情调越来越伤感了。因为人与花一样,同样是注定了悲剧的命运,怜花、惜花、悲花、悼花,实际上也是自怜自惜,自悲自悼。最后绾合花、人,道出了葬花人伤悼落花的真正原因,实在是因为自己心中原有一段解不开的痴情啊!
葬花辞是《红楼梦》中全部诗词的代表作,从思想内涵来说,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一曲主题歌。就诗歌艺术而论,在中国古诗长篇中也是第一流的。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